最近,電視劇《理想之城》正在熱播,劇中養生達人徐知平辦公室放了不少中藥,凡來他辦公室談事,他都要請他們喝養生茶。他有句臺詞“來來,久坐傷脾,喝杯養生茶”。“久坐傷脾”,中醫有沒有這種說法?哪些人容易“傷”?中醫怎么破? 中醫的“脾”屬于人體五臟之一。《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脾胃之間功能不可分割,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統攝血液,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谷。脾胃是人體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并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生命活動依靠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因此脾胃被稱為人體“后天之本”。 人體臟腑功能以氣機運動為主要形式。脾胃居人體中部,屬于中焦,脾氣升舉而胃氣通降。因此,脾胃是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作用非常關鍵,一旦“脾虛”則全身各個系統都會出問題,主要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造血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及身體運動機能。而臟腑器官功能變化,往往是疾病開始的前期,是從亞健康向疾病的過渡時期。 脾虛的人,通常有6個異常癥狀,要引起重視。1.大便不成形。脾虛患者的消化能力受到影響,就會有大便稀溏等表現,同時多伴有腹脹。如果排便過程中發現大便黏膩、不成形,可能和脾虛有關。2.疲勞乏力。脾虛者氣血往往不足,濕氣偏重,表現為身體疲勞、乏力困重。3.身體腫脹感。脾虛無法運化體內水分,水濕潴留在肌表之間,人容易出現浮腫情況。尤其是睡前飲水多,造成晨起眼瞼腫脹感等情況出現,要看看是否和脾虛有關。4.抵抗力下降。人若脾虛,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就會下降,當營養不足,身體衛外能力自然受限,抵抗力受影響,外邪容易入侵,導致愛感冒、腹瀉等。5.面色萎黃。脾虛后,氣血生化不足,容易出現面色萎黃、口唇色淡等情況。6.怕冷。脾虛者大多怕冷,不耐冷風空調,容易腹部發涼。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尤以手足最怕涼。 哪些人容易“脾虛”?一是缺乏運動的人群。“久坐傷脾”這句話出自中醫《黃帝內經·素問》的“宣明五氣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久坐傷肉”中的“傷肉”其實傷的是脾。中醫的脾主肌肉,運化精微供養肌肉,動能生陽,有助輸布脾化生的精微,對健脾有利。而久坐者缺乏運動,肌肉失于濡養,脾運化的精微不能輸布,聚而生痰成為脂肪,反過來累及脾。二是情緒壓力大經常熬夜的人群。中醫講“思慮傷脾”,思則氣結,氣機運動樞紐轉化運動不利,導致脾氣不能通暢,久則傷及于脾。經常熬夜,尤其是許多年輕人,一方面是因工作忙碌,加班熬夜,另一方面則是娛樂過度,如玩手機、打游戲等,熬夜不睡,身體無法得到更好的休息,脾臟自然也休息不了,容易出問題。三是過度減肥的人群。過度饑餓非常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導致脾本身沒有足夠的營養供給,從而導致脾虛。 如何應對“脾虛”?首先,飲食養脾。不吃生冷過度,不饑飽失調,飲食規律,搭配合理,營養均衡。可用食療養護脾胃,推薦一個食療方——山藥薏米芡實粥。山藥可補五臟,益氣養陰;薏米健脾而清肺;芡實健脾補腎,有收斂固脫之能。平時還要常吃些有養脾功效的食物,比如粳米、糯米、豇豆、白扁豆、牛肉、鯽魚、大棗、花生、栗子、藕、香菇、玉米、馬鈴薯、芋頭、大白菜、胡蘿卜等。其次,運動養脾。推薦運動有散步、慢跑、登山、打太極拳、八段錦,堅持鍛煉,持之以恒,對脾胃養生保健有益。最后,情緒養脾。飲食進餐時心情舒暢,不帶著情緒進餐。平時管控情緒,少計較得失,多養徳助人,收獲快樂。緊張時聽聽音樂,有一份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中獲得樂趣有助養脾。 通過以上方法脾虛癥狀依然沒有緩解,需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辨證服用中藥調理。 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主任 徐陸周...
經絡是最早出現的中醫概念之一,是經脈與絡脈的統稱。其中“經”指循行縱線,即作為主干的經脈;“絡”指循行網絡,即作為分支的絡脈。《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健康對人體至關重要。 經絡分布廣泛、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個復雜且完整的氣血運行網絡,將人體各臟腑、官竅、肢體、關節等組織聯結成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體臟腑發生病理變化時可通過相應經絡反映到體表層面,同樣,外邪侵入人體會導致經氣失常,影響臟腑功能。臨床上,經絡問題主要分為外經病和臟腑病兩種。外經病指經絡體表循行路線上,尤其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上會出現疼痛、厥冷、麻木等表現;臟腑病指經絡內行線上的疾病。在人體十二經絡中,尤以下面幾種經絡病較常見。 肺經不通。外經病多表現為上肢內側前緣部酸痛、厥冷、麻木、肩前痛等,臟腑病多表現為呼吸系統疾病的癥狀,如咳嗽、哮喘、鼻炎、氣短、怕風、易出汗。因為肺主皮毛,肺經不通會使皮毛缺少氣血滋養,容易出現皮膚干燥、容易過敏、面色無華等情況。這時,可用手掌魚際部在另一側手太陰肺經肘部到腕部的循行路線上上下反復搓揉,力度以輕松舒適為宜,皮膚微紅發熱即可;也可在此處刮痧或熱敷。 大腸經不通。外經病多表現為下齒痛、頭痛、肩周疼痛、鼻炎等,臟腑病多表現為消化系統疾病的癥狀,如腸胃功能減弱。大腸經止于鼻部迎香穴,時常按摩迎香穴可改善鼻炎,可將雙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鼻子兩側,在鼻翼到鼻根端反復上下摩擦,次數不限。其他癥狀都可以仿照肺經不通的方法在手陽明大腸經肘部到腕部的循行路線上進行操作。 胃經不通。外經病多表現為口腔潰瘍、牙齦腫痛、膝關節酸痛、乳腺增生等,臟腑病多表現為消化系統疾病的癥狀,如胃痛、便秘、消化不良等。針對消化性疾病,可在脛骨外側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上刮痧,或在背部尋找對應腹部疼痛位置的地方拔罐或刮痧。摩腹也可有效解決腹部問題,操作如下:雙掌重疊置于腹部,按胃脘部——上腹部——臍部(神闕)——小腹部——右下腹部——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左下腹的順序,做環形而有節律地撫摩,每次5~10分鐘,以腹部有溫熱感為宜。操作時應注意,用力宜輕不宜重,速度宜緩不宜急。中醫常說,“要想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作為最常用的強身保健穴,艾灸此處可有效緩解胃經不通引起的癥狀。此外,因胃經始于鼻部附近,艾灸兩側足三里穴還可治療鼻部疾病。 脾經不通。外經病多表現為下肢關節酸脹,臟腑病多表現為代謝類疾病的癥狀,如腳浮腫、濕重、頭脹、倦怠、便溏、消化不良等。脾失健運會導致水濕內停、清陽不升,這時需要健脾利濕,可用手沿著足太陰脾經在小腿部的循行路線進行刺激,著重按壓利濕要穴陰陵泉(拇指沿脛骨內側緣由下往上推,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上彎曲的凹陷中)。還可用食療法,具體方法是用小米加山藥、大棗熬制成山藥粥,每周吃1~2次。 膽經不通。外經病多表現為偏頭痛、耳聾耳鳴、肩背痛、脅痛、下肢痿痹等,臟腑病多表現為口苦、常嘆氣、面微有塵(面色灰暗如蒙上灰塵)等。膽經不通影響了膽汁貯藏功能,會引起口苦、面微有塵等癥狀,可點揉膽囊穴(腓骨小頭前下方陽陵泉下2寸處)。耳部疾病可通過點揉風池(枕骨下兩側,橫平風府)、足臨泣(第4、5跖骨結合部前方)等穴位緩解。偏頭痛可通過梳頭改善大腦供血,具體操作如下:用梳子先后沿督脈、膀胱經、膽經的頭部循行路線,以均勻力量梳頭,梳至頭皮微熱為宜。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 姚斌彬? 付春雨...
秋冬季節,又到了心血管疾病高發期。因為寒冷會導致血管收縮、痙攣,血流速度減慢,血液粘滯度增高,從而誘發冠脈管腔狹窄而致心絞痛發作,甚至發生心肌梗死,所以冠心病被公認是心血管疾病中危害公眾健康的“殺手”。那么,應該如何防治冠心病,科學保養心臟呢?為此,人民網專訪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為大家講解心臟保養的相關知識。 “長期規律鍛煉能使心臟的重量、容積增大,安靜時心率緩,心室壁增厚,使其每次收縮變得強韌有力。有運動習慣的人往往心肺耐量更好,身體更健康。”徐鳳芹表示,對于中青年人群,有氧運動是提高心肺功能的首選,常見運動包括騎自行車、登山、游泳等。而對于老年心臟病患者,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選擇較和緩的次極量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建議至少每周3次,每次15-20分鐘,才能達到鍛煉效果。在運動開始前建議做5-10分鐘的熱身準備,以更好地提高心肺適應性。運動結束后,可進行5分鐘的放松活動,以防止血壓驟降或頭暈。 徐鳳芹介紹,中醫將冠心病歸屬于“胸痹”,主要病因是心脈閉阻不通,或虛證或實證,或寒證或熱證。中醫藥防治冠心病具有一定優勢,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夠起到保護血管、改善微循環、降脂、降血黏度、抗氧化等作用。 徐鳳芹提供治療胸痹全周期三方,用于冠心病斑塊不穩定期、斑塊穩定期及養生康復。 不穩定斑塊期:活血解毒湯。患者出現胸悶、胸痛、壓榨感、緊迫感、窒息感,疼痛伴有出汗,且運動后加重的情況,可遵醫囑使用解毒活血湯,起到補氣、活血、祛濁、化瘀的作用。瘀毒期相當于冠心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病發較急,當出現該病癥狀時,患者應當及時停止活動,休息,服用藥物,并及時向急救中心進行呼救。 穩定斑塊期:愈梗通瘀湯。老年冠心病患者久病多瘀多虛,病情復雜,癥狀遷延,常有氣虛血瘀證候表現,即胸悶、胸痛反復發作、氣短乏力、舌邊有齒痕、脈沉細滑。勞累時誘發,伴舌暗淡、舌白膩,適合使用愈梗通瘀湯。其中,佩蘭、陳皮、半夏、廣藿香化痰祛濕化濁,紫丹參、全當歸、延胡索活血化瘀,生大黃有助清熱解毒作用。 養生代茶飲:雙參合歡茶。此代茶飲可以預防心臟急性事件、保持心臟功能穩定、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適合氣陰兩虛,心慌胸悶、氣短乏力,失眠心煩、血瘀明顯的患者,并伴有舌淡舌暗、苔薄白等癥狀。需要注意的是舌苔厚膩、形體偏胖、濕氣較重的人群,不適合飲用此茶,或在中辨證論治指導下加減使用。 最后,徐鳳芹表示,良好的心肺功能是健康的基石,心肺功能好的人不會輕易感到疲倦,工作效率更高,心血管病發病率也更低,所以一定要戒煙、戒酒,遠離高脂高鹽高糖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