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肝氣郁結、氣血虛弱、寒凝、腎虛、血熱所致。 臉面是健康的晴雨表,除了看臉色,第二個看的就是“斑”。很多女性最怕臉上長斑,花了不少錢美容、涂護膚品,效果卻不盡人意。傳統醫學認為,“外斑則內瘀”,人體經絡維系著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經絡堵塞不通,血流受阻致瘀。河南省中醫院婦產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周艷艷說,“心主血脈”,心血不能到達皮膚顏面營養肌膚,皮膚中的代謝垃圾、有害物質、黑色素就不能隨人體正常新陳代謝排出體外,就會在面部形成斑點。臨床發現,肝氣郁結、氣血虛弱、寒凝、腎虛、血熱均可致瘀。 肝氣郁結。中醫認為,色斑的產生是肝郁氣滯致使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精神壓力大、生悶氣、作息和飲食不規律等都會導致肝氣郁結,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臉部血液運行不暢,產生色斑。 氣血虛弱。中醫認為,“血主濡之”,滋養皮膚是血的重要功能之一。血氣充盈則面色紅潤,氣血虧虛則肌膚失養無華,容易出現面色黃、肌膚干燥、皮膚長黃褐斑等問題。 寒凝。《黃帝內經》曰:“人虛則寒,寒則濕,濕則凝,凝則瘀,瘀則堵……”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注意保暖,過早或長時間將肢體關節暴露在寒冷空氣中感受寒邪。寒邪易傷體內陽氣,水濕無法代謝,停留在體內,阻塞經絡;寒性凝滯,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形成瘀血,阻塞經脈,不能營養肌膚,形成色斑。 腎虛。中醫認為腎主水,若腎經虧損,水虧不能制火,則熱毒內隱,火郁于經絡之血而致瘀。故有“雀斑乃腎水不能榮華于上,火滯結而為斑”一說。若腎陽虛衰、溫煦失職、氣化失權則導致皮膚長灰黑斑、神疲乏力、四肢發冷、畏寒、多尿。 血熱。外感熱邪、長期抑郁或急躁易怒、愛吃辛辣刺激食物均會導致血熱。熱入營血,血熱互結,或使血液黏滯而運行不暢,或熱灼脈絡,血溢于臟腑組織之間,亦可導致瘀血,出現經期提前、血量多、面紅目赤、紅斑、丘疹等癥狀。 如何祛瘀消斑?目前市面上諸多祛斑產品,可能會因個體差異出現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等問題。中醫認為,“有諸外必形諸內”,斑是由于身體內功能失常所致,所以要注重內調。這里介紹幾種活血化瘀消斑之法。 肝氣郁結型的斑,能看到斑呈褐色,伴有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煩躁易怒等表現,此時應疏肝理氣、活血褪斑,可選用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斑色淡黯,又伴有食欲不振、疲勞、舌苔膩等癥狀,應健脾化濕、活血祛斑,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香砂六君子湯。 腎陰虧虛型的斑,也多為褐斑,同時伴有頭暈或耳鳴、手腳心容易發熱等癥狀,可選用滋陰養腎的六味地黃丸。腎陽不足,除了長斑,還會出現四肢發涼、疲倦無力、小便多、腰酸等問題,這時要溫陽益腎,可選用金匱腎氣丸。 周艷艷表示,對于氣血虛弱、寒凝、血熱等瘀堵導致的長斑,調理方法有共同之處。 1.艾灸。《本草從新》云:“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能透諸經而治百病。”可艾灸阿是穴(隨病而定,多位于病變附近,沒有固定位置)、肝俞(正坐姿,低頭時最高隆起處那塊骨頭起,第九個突起下方左右各兩橫指寬處)、期門(位于胸部,在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左右各旁開4寸處)、關元(肚臍下四橫指處)等穴。 2.飲食調理。多吃養血食療方,比如黑木耳紅棗湯。平時也可用紅棗、枸杞、桂圓、玫瑰花等泡茶飲用。 3.暢快心情。避免過度情緒化、忌燥忌怒,保持良好心態。平時堅持鍛煉,保證充足睡眠。 受訪專家:河南省中醫院婦產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周艷艷...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傳染性疾病逐漸得到控制,心血管病成了頭號致死性疾病,當時無人知曉病因,更無有效治療手段。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心血管病屬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肥胖及吸煙、嗜酒等陋習。至此,心血管病才引起全球重視。 受訪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李 劍 3.3億人身陷心血管病 國人生活水平提高后,心血管病發病情況卻日益嚴峻。近日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態勢,目前患病人數約3.3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39萬,肺源性心臟病500萬,心力衰竭890萬,心房顫動487萬,風濕性心臟病250萬,先天性心臟病200萬,下肢動脈疾病4530萬,高血壓2.45億。更令人擔憂的是,近十幾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也呈上升趨勢,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居我國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在農村的占比為46.66%,城市為43.81%。如今,患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肥胖的絕對人數不斷攀升,未來我國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可能會進一步升高。 2020年,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一項大型調查結果也給國人敲響了警鐘。該研究分析了2015~2019年我國98萬人的心血管健康狀況,結果發現,10.3%的居民為心血管病高風險人群,且各地區高風險人群比例不同。具體來看,東北地區居民的心血管病高風險人群占12.6%,華北地區占11.4%,華南地區比例較低,華中、華東、西北、西南4個地區的比例水平居中。據估計,每年有超過400萬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所有死亡的41.89%,且這個數據仍處于上升階段。 11個“緊箍咒”困住國人心 3.3億人究竟是怎么得上心血管病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李劍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報告》可以看出,影響國人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眾多,具體可歸納為11項,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 愛吸煙。《報告》顯示,我國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雖略有下降,但仍不容樂觀,總體吸煙率達26.6%,二手煙暴露率為68.1%。李劍表示,煙霧里的焦油和尼古丁會刺激血管發生痙攣性改變,損傷血管最里面的一層內皮,進而使低密度脂蛋白更容易進入血管壁,引起冠狀動脈或全身動脈粥樣硬化。 吃得差。“差”是指飲食結構不合理。城鄉居民在蛋白質攝入量基本沒太大變化的情況下,脂肪供能比卻呈現上升趨勢。《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居民畜肉攝入較多,城鄉膳食脂肪供能比合計已達到34.6%,農村首次突破30%推薦上限。另外,雜糧和薯類、果蔬、奶類、水產品、大豆類、堅果等食物攝入量偏低,而油、鹽平均攝入量遠高于推薦量。“很多慢病是吃出來的。”李劍解釋,熱量攝入過多時,如果不通過鍛煉消耗掉,就會在體內沉積,導致內臟脂肪增加,給血管“添堵”,增加高血壓等風險。 動不夠。《2020大眾運動健康報告》顯示,目前國內仍有三成人群運動鍛煉次數少于一月一次。人群方面,45~54歲的運動頻率最高,其次是“00后”和55歲以上人群,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中青年人運動時間最少。李劍告訴記者:“不愛動的人,壞膽固醇和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厚厚的粥樣硬化斑塊。”如今,中青年人猝死、卒中的發病率都在上升,便與運動不足關系密切。 腰圍粗。肥胖不僅讓人行動遲緩,還會損傷血管,尤其是腹型肥胖者(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85厘米),發生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9%,急性冠心病事件風險增加30%,缺血性心臟病死亡風險增加32%。中國高血壓調查顯示,2012~2015年中國成年居民腹型肥胖檢出率為29.1%,估計全國共有2.8億成人腹型肥胖。2019年,全國歸因于高體重指數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數為54.95萬。如果能保持正常體重,則可預防5.8%的主要冠心病事件、7.8%的缺血性心臟病以及4.5%的缺血性腦卒中。 抑郁癥。1990~2017年,中國抑郁癥患病率從3224.6/10萬上升到3990.5/10萬。抑郁對心臟是一種折磨,其危害堪比肥胖和高血壓。研究顯示,中國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癥患病率為51%。以往人們認為,抑郁癥只有情緒低落、悲觀甚至自殺傾向等外在表現,但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抑郁癥還會影響全身的激素調節,進而影響心臟功能,造成心臟疾病惡化。 血壓高。中國高血壓調查發現,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粗患病率為27.9%。2017年,我國有254萬人死于高收縮壓,其中95.7%死于心血管病。“血壓高最常見的危害就是引起冠心病。”李劍介紹,脈管腔內血流壓力長期增高,會破壞動脈內膜的完整性,方便血液中的膽固醇趁機進入血管壁,久而久之形成斑塊,斑塊增大就會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造成心肌缺血。若冠狀動脈內的斑塊突然破裂,就會引起血栓,使管腔閉塞,無法輸送新鮮血液,導致心肌梗死等嚴重后果。 血脂高。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7中國資料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是中國心血管病的第三大歸因危險因素,僅次于高血壓和高鈉飲食。李劍解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是導致冠心病以及冠心病惡化致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甘油三酯偏高的人,血液就像多了一層油,對心腦血管損害也很大。 血糖高。有研究顯示,2015~2017年,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2%,糖尿病前期檢出率為35.2%,估計患病人數達1.298億。糖尿病會使人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引起全身各系統血管炎性改變。 腎不好。我國約有1.2億慢性腎臟病患者。心臟和腎臟看似毫不相干,實際上是不分家的。“心腎綜合征”就是心臟和腎臟中的一個發生急性或慢性功能障礙,另一個也跟著發生功能障礙。腎功能下降后,尿毒素物質滯留在體內,會發生代謝性酸中毒,損傷心肌細胞,進而影響心臟功能。 睡不夠。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發現,每周至少3天出現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困難、早醒、白天困倦等失眠癥狀的患病率分別為11.3%、10.4%和2.2%。若每晚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將會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和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李劍表示,植物神經有晝夜消長的自然節律,如果睡眠不足,體內氧化應激水平會升高,新陳代謝的廢物無法順利排出,日積月累容易造成動脈管壁損傷。 空氣差。大量研究證實,大氣污染物濃度升高與心血管病死亡及發病增加有顯著關聯。與一直使用清潔燃料做飯的居民相比,使用固體燃料做飯的居民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19%、24%,轉用清潔燃料后,全因死亡和心肺系統疾病死亡風險均降低。李劍表示,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空氣質量已有很大好轉,對心血管的傷害程度也在慢慢降低。 “四要”換來強大心臟 “心血管病重在預防,做好預防能避免大部分風險。”李劍表示,中國人最該重視“三高”、吸煙、飲食不合理、運動不足、肥胖問題。他建議,國人要想擁有強大的心臟,一要將血壓、血脂和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二要管住嘴,營養搭配均衡,做菜少放油,每天吃鹽不超過6克,不要為了減肥而少吃或不吃谷薯類食物,以免引起血糖異常;少吃畜肉,可適當吃點禽肉,每周都應吃魚,每天都要攝入蛋和奶。三要避免吸煙、飲酒。四要堅持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李劍強調,減重不能單靠“少吃”和“多練”,還要有個好睡眠,才能事半功倍。 已有心血管病者也不要過分擔憂,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牢記以下“戰略”:發現疾病苗頭,早診早治,遵醫囑將各項指標控制在理想范圍內;除了用藥外,可以試試中醫療法、運動、改善飲食、冥想、瑜伽等方式;把心血管病當成伙伴而不是累贅,這樣才能保持心情愉悅,有利改善疾病癥狀。 李劍表示,護血管不能僅靠個人“單打獨斗”,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做好預防和健康管理工作。具體包括:1.搜集居民健康信息,建立數據庫;2.對各類人群的疾病進行危險分層;3.通過分析,給出個體化干預措施。另外,國家還應加大科普力度,通過醫院、媒體、社區等渠道做好健康生活方式的宣傳,比如目前提倡的“三減三健”“全民健身”就起到了極大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