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時間是把殺豬,刀刀催人老。雖然我們不愿接受這個現實,但還是禁不住無數次的問自己,我“真的老了嗎?”衰老是不可逆轉的,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衰老也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因此,關于衰老的話題越來越關注,越來越不愿意談論這個話題,但是你逃避了就能阻止衰老嗎? 雖然我們總是不斷地在問自己是否真的老了。但是,你真的老了嗎?下面小編為您推薦一招,教您輕松測出自己的衰老程度,并且不同的年齡段給出不同的抗衰老建議,幫助您緩解衰老速度。 20歲時,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在距離20米的兩點間做折返跑,連續10次。折返跑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心血管健康測驗。如果您能堅持跑10個來回以上,說明您的身體是健康的;如果能堅持跑12個來回以上,說明您的身很非常棒,請繼續保持;如果折返跑您連續測試幾次都無法達到10個來回,那么足可以說明您嚴重缺乏鍛煉,應該給自己制定計劃,堅持鍛煉。次測試建議每隔3個月測試一次。 20歲本是朝氣蓬勃,生龍活虎的年齡,在這個年齡段20米折返跑是任何人都可以輕松跑完的,每次都能順利完成,說明我們的身體是非常健康的。 運動建議:20歲至30歲這10年的時間對于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鍛煉好了可以使肌肉和骨骼達到最佳的狀態。因此,建議每周至少進行5次,每次不低于40分鐘。 30歲的你比較成熟,做事比較穩定,每天奔波在職場中。只要在9分鐘內跑完1600米,那么就說明身體是健康的。研究顯示,如果跑完1600米所用的時間控制在9分鐘(女性)或8分鐘(男性)內,說明您的身體年齡小于35歲。那么,如果跑完1600米超過12分鐘(女性)或10分鐘(男性),在未來的30年死于心臟病的幾率將會是30%。 運動建議:工作不是你的全部生活,應該把運動變成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能站堅決不坐、能走樓梯的堅決不乘電梯、能騎自行車堅決不開車等等。同時建議每周快走或慢跑至少兩個半小時。 40歲時身體的各項機能已遠遠不如前幾年的自己,此時您可以測試臺階跳3分鐘。臺階跳可以有效的鍛煉身體的各個關節,從而測出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臺階測試可以檢查身體的平衡性、敏捷性和節奏感。在測試前,要充分熱身10分鐘,在一個約30厘米高的臺階上左右腿輪換踏跳3分鐘,然后去測量脈博。正常情況下,40至60歲的人,男性應小于95次/分鐘,女性應小于100次/分鐘。 運動建議:“提高新陳代謝率的唯一途徑是力量訓練,如舉重、扎馬步等。”馬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營養和身體活動教授米里亞姆?尼爾遜博士說。她曾對40位絕經后的婦女進行了一項研究,鼓勵她們每周做兩次30分鐘的力量訓練,一年后參試者的身體素質已經變為15~20歲。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50歲時動脈開始硬化,血壓也會有所升高,早亡的風險也會加大。此時,可以通過盤腿坐來測試檢驗一下早亡的風險,方法:穿著舒適站在鏡子前,不借助外力雙腿盤坐下去,然后再站起來。 如果您能達到滿分10分,說明身體很健康,如果您需要使用手或膝蓋支撐,每次就需要扣掉1分;如果身體失去平衡,每次應扣掉0.5分。需要提醒的是,關節病患者不宜做該項測試。對于50~80歲的人群,如果得分低于8分,未來6年內死亡的幾率是得滿分人的2倍。 運動建議:對于50歲以后的人來說,建議每天至少走一萬歲,每周鍛煉的時間不能少于兩個半小時。同時,可以參與騎自行車、游泳、跳舞等運動,這些對于降低血壓都有一定的好處,還可以做一些負重運動,有助于減緩骨質流失,促進新陳代謝。 大多數人在60歲時已退休,運動量大幅度減少。此時您可以測試從椅子上輕松坐起。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在地上,試著不借助外力站起身,然后輕輕坐下。如果在半分鐘內能做12次(女性)或14次(男性),說明健康達標。 運動建議:對于60歲以上的人來說,大概有超過1/3的人有肌肉無力和平衡力下降的問題。可以適當減少有氧運動,多做力量訓練。平時也可以多練習起身和坐下,能鍛煉大腿和臀部的肌肉。 70歲:快速起立行走。坐在椅子上,然后起身,走出約3米遠,再走回來重新坐下。如果完成整個過程的時間少于12秒,則身體狀況良好;如果在13~20秒之間,說明平衡能力欠佳;如果花費20秒以上,說明腿腳不靈便,需要加強活動。 運動建議:英國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學運動生理學教授道恩?斯凱爾頓建議,看電視時應多起身活動;練習單腿站立;練習深呼吸,一周五天,每天三次,每次十分鐘。 以上這些測試建議大家量力而行,千萬不可逞能。尤其是中老年人,在進行測試時如果一次無法達標,您可以休息幾天再進行測試,每次測試前先熱熱身,減少對身體的傷害。雖說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是無法逆轉的,但是如果您堅持鍛煉,讓自己的身體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相信是可以延緩衰老的。...
如今已進入秋季,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顯著加大,腦血管疾病也進入了高發期。近年來,腦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趨勢,患病人群從二十幾歲到八十歲不等。據統計,我國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腦血管疾病!你知道腦血管崩潰前的信號嗎?你知道如何預防嗎? 腦血管崩潰前的6大征兆 1、眩暈明顯 很多人在發生腦溢血前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眩暈,突然感到天旋地轉,站立不穩,抬腳費力,甚至摔倒在地上。但有些人眩暈感覺不明顯,有點類似于喝酒后站不穩的感覺。 2、劇烈頭痛 這種頭痛沒有明顯誘因,很多人開始都是斷斷續續的頭痛,但后來轉化為持續性頭痛。根據每個人的病情不同,癥狀持續的時間可能不一,甚至有些人還會伴有惡心和耳鳴。 3、一側麻木 很多腦溢血發生前都會出現面部、胳膊、手指的麻木,特別是無名指!如果常常感覺左右半身麻木,應該考慮腦內小血管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如果麻木的同時,出現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況就更加危急了。 4、眼前發黑 突然一過性的眼前蒙黑,或者一只眼睛出現視物不清,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重影。這些都是腦溢血的前兆,所以千萬不能大意。 5、突然健忘 如果對從前的事情完全忘記,但是在數小時之后又有所好轉,在遺忘的時候內心局促不安,要考慮急性腦血管病發作前兆。 6、語言困難、渾身乏力 這種現象往往突然發生,短的時候,一二十秒就可以過去,長的時候,十幾分鐘乃至數小時才能恢復正常。恢復之后,患者不留任何后遺癥。切記,這是腦出血發生的前兆。 一般情況下,腦出血從發作到昏迷有一段時間,要及時撥打急救電話,解開衣領,就地側身平躺,盡量減少肢體活動,減少血壓波動,等待救援。 預防3要點 1、合理膳食 在膳食上適量增加對膳食纖維、魚油、大豆的攝入,脂肪每日攝入量不宜超過30克。 2、堅持運動 每天堅持運動1小時,以身體微汗、不感到疲勞、運動后自感身體輕松為宜,每周堅持活動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3、保持情緒穩定 在情緒管控上應避免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這些因素可使脂代謝紊亂。中老年人盡量少生氣。...
在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發展機遇的當下,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和轉化中醫藥的價值,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傳統醫學體系,推動中醫藥學振興,引領先進醫學發展方向,成為值得深度思考的話題。近日,首屆未來中醫藥論壇——2017年信息技術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戰略研討會在昆明召開,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張伯禮院士在發言中表示,當前中醫藥面臨著重大的需求和發展機遇,也遇到了新的挑戰,將中醫藥的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就能產生原創成果,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貢獻,同時也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市場,為世界人民健康服務。 融合現代科技 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 《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顯示,2015年中藥工業總產值7866億元,占醫藥產業規模的28.55%,中藥出口額達37.2億美元,中藥大健康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是擁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戰略性產業。 中醫藥在抓住機遇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不少挑戰。如在中醫傳統知識的發掘與轉化、臨床療效證據的數量和質量、診療過程的規范化、適宜技術的評價與應用、中藥材與中成藥質量、中醫藥標準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依靠創新驅動,特別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將提供更有效的解決辦法。 張伯禮以青蒿素的發現為例,闡述“中醫理論+現代科技=原創成果”。他說,“中醫藥幾千年來的理論、經驗非常寶貴,但如果不與科技結合,雖然能夠解決健康問題,但是發展速度和應用的程度受到局限。只有將中醫藥優勢與科技相結合,才能更好彰顯中醫藥的價值,在更廣范圍得到認可并走向國際。” 據悉,中醫藥現代化戰略實施20多年來,中醫藥科技取得跨越式發展,解決了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突破了多項關鍵共性技術,提高了中醫藥臨床服務能力,也培育了中藥大健康產業,同時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張伯禮表示,近二十年來,中醫學與西方醫學的交流越來越多,尤其是在中醫藥國際注冊相關標準研究進程中,互學互鑒,優勢互補,在包括法規、技術、市場等多個層面達成共識,搭建國際中醫藥學交流的橋梁,形成了相關規范標準,推動了中醫藥進一步走出去。 中醫藥要擁抱信息技術 加速國際化步伐 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催生了新興產業,也淘汰了一些傳統產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的發展,必將影響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張伯禮認為,“信息技術帶來的變革,對中醫藥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應該主動擁抱信息技術,為我所用,這是未來中醫藥發展的一個重點。”例如,古代文獻資料及記載的經驗非常寶貴,青蒿素的發現就得益于古典文獻知識的啟發,像這樣具有原創思維和實用價值的經驗,在古典文獻中還很多,但目前挖掘轉化還不夠。中醫診療過程主要是靠中醫感官的望聞問切,主觀性及靈活性強,但不好量化,可重復性不高。這些問題的解決,信息技術將大有幫助,需要多學科專家的協同研究。 他特別強調了在中醫藥文獻知識的挖掘、名中醫經驗的傳承、臨床療效的評價、中醫診斷的客觀化、新藥的發現和評價、中藥種植、中藥物流、中藥數字制造等領域,均需要積極與信息領域進行對接,加強互相了解,明確關鍵技術突破點,協同攻關,力爭突破。例如,加強中醫診斷相關傳感器的研發和標準的制訂,實現四診信息數字化,進而推動四診的客觀化,也為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療效評價體系奠定基礎;在中藥制藥中也需要一系列新型傳感器的研發,在線動態采集制藥過程數據,為實現中藥智能制造,保證藥品批次間一致性提供技術支撐。 據悉,中藥先進制藥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示范研究已經得到國家新藥創制專項支持,將組織橫跨集成電路、新藥創制和寬帶移動通信等領域的專家團隊,參照國際先進制藥理念,將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與傳統中藥制藥技術融合,搭建數字化中藥制造技術平臺,實現全程質量控制,構建符合國際規范的中藥生產質量標準體系。“藥品批次間的一致性是評價藥品生產質量的關鍵,中藥質量的提升必須依靠生產技術及裝備的革新。”張伯禮說,開展先進中藥制藥技術研究將有助于提升中藥產品質量,加快推動中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與信息技術領域融合,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熬夜黨”請對自己好一點,生物鐘一旦紊亂了想恢復,大腦需要1周、肝臟腸胃則需要兩周。不僅如此,多動癥、抑郁癥、代謝性疾病、生殖健康都與生物節律有關。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杰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楊,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基因突變帶來作息異常 “這項成果回答了生物體最基本的問題,實至名歸。”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生物節律分會會長、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徐瓔接到記者電話時難掩激動:“從人類、動物、植物到細菌,幾乎所有生物體都有生物鐘,它影響著血壓、血糖、睡眠、新陳代謝等各種生理過程和行為方式。更重要的是,生物鐘控制著10%~43%的基因表達。” 徐瓔200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部門從事研究工作。“當時我們在研究一種‘早睡早起’的基因。當地有個家族的人習慣在3時~4時起床,18時~19時睡覺。研究團隊發現,這一家族管理睡眠行為的PER2基因發生了突變。如果把這種突變基因轉給小鼠,小鼠同樣會早睡早起。” 徐瓔回國后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她帶領團隊還研究發現,PER1基因突變的小鼠不僅改變了睡眠時間,還會提前進食。這一研究結果曾發表在《細胞》子刊上。“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某些進食時間異常的現象,比如夜食癥。”徐瓔說。 蘇州大學生物鐘研究中心主任王晗是世界上第一批用斑馬魚模型來研究人類疾病與生物鐘關系的科學家之一。斑馬魚基因與人類基因有著87%的同源性,能幫助揭開人類身體的很多奧秘。 “我們采用反轉錄病毒插入,使斑馬魚的主要生物鐘基因per1b突變,這一突變使得它們的運動量比正常魚多一倍,行為表現與人類多動癥類似。”王晗的研究團隊由此發現多動癥和生物鐘有關,并揭示了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發病的新機制。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建立了斑馬魚注意力缺陷多動癥動物模型,為大規模篩選注意力缺陷多動癥藥物提供了重要材料。后來,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官方會刊《神經科學雜志》上。 節律紊亂類疾病治療或更精準 此次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果蠅中克隆出per基因,而中國科學院北京生科院研究員孫中生則克隆了哺乳動物的Per1基因。長期從事疾病與生物鐘調控機制研究的孫中生指出,不僅是基因,光照、飲食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生物鐘變化。而生物鐘紊亂與精神疾病緊密相關,同時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內分泌代謝疾病。 孫中生介紹,光照是生物鐘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如北歐地區整個冬季光照僅為3小時~4小時,當地抑郁癥比例大幅上升,需要進行燈光治療。而美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夜班護士月經紊亂、代謝性疾病風險增高。 “工業化發展改變社會環境。長時間燈光照射、熬夜、借咖啡提神……現代人的很多行為與體內固有節律背道而馳。因忙碌偶爾打亂生物鐘,不會立刻發病,也最容易被忽略。但長久下去會造成生物鐘失調,對人體健康有嚴重損害,如失眠、免疫力下降、腫瘤易感性增加、誘發阿爾茨海默癥等腦部疾病,甚至與不孕不育也有關系。”王晗介紹,2013年其研究團隊已找到生物鐘基因紊亂與男性生殖障礙相關的直接證據。 “生物鐘研究將給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提示醫療操作進行改變,比如調整檢查或用藥時間,以獲得更佳療效。”王晗介紹,某些疾病,如心臟病、哮喘等,患者在晚上的相關生理指標更明顯,在這一時間段進行監測檢查結果更精確。 “生物鐘是一個完整、精確的系統。數字化和精確性可使生物鐘研究成為其他生命科學提供研究的示范。”徐瓔說。 生物鐘調整成為新課題 “在生命起源的進化過程中,太陽系中的生物體構成的24小時生命節律,是一種與環境達到最佳平衡的適應機制。偶爾偏離24小時后,規律睡眠和飲食,生物鐘也自身具備重設的能力。一般大腦需要1周,肝臟、腸胃需要兩周。”孫中生介紹,人體自身的生物節律實際上是23.76小時,在24小的時光照作用下,精妙的生物鐘順應自然保持著24小時的生物節律。 “生物節律是一個系統性的調控,使得我們能夠更好適應時空變換,比如幫助我們在國際旅行中調整時差。”徐瓔說,隨著全球化演進,處于不同時區的人們越來越多會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情,如國際會議、金融交易等,如何能在關鍵時刻調整生物鐘,降低事故發生率是研究方向。孫中生介紹,美國已研發出72小時不睡覺的藥物,可在有特殊需要時提高警覺性,增強生物節律。 徐瓔還指出,在航天事業中,宇航員脫離了由于地球24小時晝夜自轉,如何在地球以外的星際空間調整自己的生物鐘,也是未來的研究課題。 國內研究接近世界前沿 據了解,20世紀90年代是生物鐘研究發展的黃金時期。從現象到基因機理,從果蠅模型到小鼠再到人類,研究內容、手段都有很大的突破。 “事實上,中國很早就有關于節律的描述性研究,但沒有從分子機制層面的探索。”徐瓔介紹,目前的研究者大部分都有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經歷。此次諾貝爾獎得主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兩篇文章都有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王晗介紹,現在全國已有幾十個大學和科研單位的近100個實驗室在從事植物、動物、人類以及睡眠相關的生物鐘相關研究。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就也召開會議來探討并且布局中國的生物節律的研究。 “目前,國內的生物鐘研究水平接近世界前沿,果蠅、植物、斑馬魚、小鼠各類研究模型齊備,發展快,與國際交流頻繁。”王晗介紹,近年來,美國、日本、歐洲的學者都曾與我國研究者合作開展研究課題并組織國際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