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 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節日起源——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佛教說法——據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棄位出家,經過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身體變得極度瘦弱。終于覺悟到:世間的人們追逐物欲,忱迷于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無法達到解脫;而一味的執著于苦行,只是使肉體上受苦,也是徒增對于身的執著,也是沒有辦法證悟的;只有舍棄苦樂二邊,才能進趨大徹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凈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素日里看見釋迦牟尼如此虔誠苦修,心中甚是感動敬佩。這時見釋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選擇肥壯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愿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后,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之后,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發下誓愿:“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如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時至臘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臘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此,臘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臘八節既由此而來。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在春節前夕的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傳統小吃,是臘八節節日食俗。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中國北方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臘八面——即臘八節的節令食品。傳統面食,流行于陜西關中地區,在陜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住)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面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后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臘八粥——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脾胃。 臘祭祭祖——大概因為蠟祭和臘祭都是歲末的大祭祀,慢慢的就被合成了一個。秦漢以后,蠟祭就慢慢的沒有了,但剩下的臘祭則吸收了其部分內容,如從十月辦改為十二月辦,祭祀的對象里也增加了農神等。 最早的臘祭,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舉行,稱為 “臘日” 。但因為冬至日在農歷里也不是固定的日子,所以這種臘日偶爾會落到正月里去,這就不符合十二月進行臘祭的傳統了,所以南北朝時就把臘日定為每年的 “臘月初八” 。 民間歌謠——來段民間順口溜:“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中國醫藥學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是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實踐經驗總結,是歷代醫家不懈努力,在不斷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醫理論形成和發展的軌跡,說明中醫學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我的老師張珍玉先生是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認為,中醫現代化不僅是中醫學發展的需要,更是歷史的必然,但是中醫現代化的進程絕對不是“以西解中”的中醫西醫化,中醫現代化要走自主發展的道路。他強調,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是中醫現代化、中醫學自主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張珍玉先生認為,繼承和創新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突破與發展,而繼承則是對創新的揚棄與延續。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是繼承的目的和發展。沒有繼承,中醫學則不能延續,創新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中醫學將無以發展,只能循環往復,停滯不前。只有充分地繼承,才不致割斷歷史;而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不斷地推動歷史前進。中醫學兩千多年的發展史表明,無論是醫學理論的進步,還是臨床診治技能的提高,都是后世醫家在繼承前賢理論、經驗和教訓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不斷創新而豐富和完善起來的。只有充分深入地繼承,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使中醫藥學沿著自身規律發展。如金元四大家均是在繼承前人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各自獨特的學術觀點,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及臨床應用。 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張珍玉先生提出:中醫繼承的范圍應包括中醫學的四大經典、金元四大家、溫病醫家等的重要著作,以及藥物、方劑等重要著作。主要繼承他們的醫學理論、醫學思想、思維方法、診治技巧、臨床體會、方藥特點等,為中醫學的創新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醫學的繼承創新,須做到在繼承中揚其精華、棄其糟粕,師古而不泥古,不斷開拓新領域,發展新規律,提出新理論,創立新方法,為中醫學寶庫增添新知識。如此,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推動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如朱丹溪為劉完素的再傳弟子,他在繼承劉完素火熱病機思想的基礎上,又旁及李東垣、張從正、王好古等醫家之學,聯系當時的臨床實際,獨創性地提出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著名論斷,成為“滋陰派”的代表人物。...
中醫養生的方法很多,但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就提倡并遵循個體化養生原則,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思想,指導保健養生的整個過程。那么,哪把養生鑰匙適合你?究竟怎樣才能掌握這把個體化養生鑰匙? 根據年齡養生 古人云:“若少年之人,真元氣壯,或失于饑飽,食于生冷,以根本強盛,未易為患。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意思是說,年少之人身體健壯,對于饑飽、寒涼等均能耐受,不致產生疾病。而老年人身體已衰,全仰仗著飲食以產生氣血、滋養機體,如若不顧生冷、饑飽、飲食調攝無度,必然導致疾病發生。 中醫認為,早晨人體陽氣初升之際,還未旺盛,應保護順應陽氣的生發運行,如一杯冷水澆下,勢必阻礙陽氣的生長,對一天的陽氣運行都會產生影響。年輕時陽氣旺盛,晨起飲涼可不受影響,甚至對陽氣過旺之人還會有好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陽氣隨之不斷衰減,尤其部分脾陽虛弱之人,相應癥狀逐漸顯現出來,因此必須及早預防,避免損傷陽氣。 體質弱或年齡大的人進食飲水一定要用溫熱的。中醫非常重視人體陽氣,有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老年人陽氣漸少,故保護機體陽氣非常重要。 根據體質養生 養生保健,要視人體質之陰陽強弱,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所獲益。人之體質陰陽強弱與患病情況有很大關系。 陰虛陽旺體質:多形體偏瘦,膚色顯得蒼勁,底氣較足,雙目有神采,雖進食不多,卻能勝任勞作;患病多為熱性,常易有火,需用滋陰清火藥物。但也不可完全拘泥,也有陽旺陰弱之人,而損傷陽氣者,宜先扶陽,而后滋陰。 陰陽俱盛體質:臉上面陽旺,還兼身體豐滿、肌肉厚實,皮膚略粗,進食偏多。平時很少生病,如若患病常常較重,由于病邪積累已經深久,治療需用重藥。而且寒熱之藥俱能接受,其稟賦結實故能任消伐,如若服用輕藥,反而不能奏效。 陰盛陽虛體質:形體豐滿,膚色較白,皮膚較嫩,肌肉較松弛,進食雖多,易變化為痰涎。如果目有神采,尚且無妨;如目無神采,就要注意了,有的未到中年,即得中風之病。患病雖有熱象,用藥卻不可過寒,以防更傷其陽;熱退之后,需用溫補扶陽藥物。但也有陰盛陽虛之人,而有傷陰者,宜先滋陰,而后助陽。 陰陽俱弱體質:有上述陽虛癥狀,還兼有形體偏瘦,飲食不多。倘目有神采,耳輪肉厚端正,為先天稟賦較強;若目無神采,腦筋昏沌,則身體也糟。凡陰陽俱弱體質,雖病患多,卻不太重,服藥也不能耐受大補、大瀉、大寒、大熱之藥,只適宜和平之藥,緩緩調之。 根據臟氣稟賦養生 中醫的辨證施治,是對人類養生保健的最大優勢。每個人的內臟功能也有著很大差別,表現在外的征象很多,如神志方面、皮膚色澤、聲音厚薄、性情剛柔、筋骨堅脆、飲食多少、勤懶勞逸、精血盛虧、勇怯強弱等不同。一般來講,強壯的人多患“亢盛”的病,柔弱的人患病多是“不足”的病,根據其各種表現,就可以分析出臟腑的正氣如何。 人們的陰陽稟賦也有很大差別。陰氣盛者喜歡溫暖,適宜應用干姜、桂枝這類辛熱藥;陽氣盛者喜用生冷,適用花粉、知母這類寒涼藥;陰陽比較平和的人,用熱藥可以助陽,用涼藥可以生陰。有的人可適量進肥膩食品,有的人只能進清淡飲食;有的人氣很實,不可用滯氣之品;有的人氣很虛,不宜用破氣之物;有的人血很實,不宜用澀;有的人血偏虛,不宜疏泄過多;有的某臟偏強,其他臟器反被影響;有的某臟偏弱,常常因之受制約。由此可以看出人人均有不同,即使同一個人,也有先后之不同,比如稟賦為陽剛之體,而依仗體強無所顧忌,放縱寒涼飲食及寒涼氣體,入侵機體,日久必會陽氣受傷,使陽剛變為陰弱;或有陰柔者平素嗜好辛熱,久之陰被耗竭,而由陰柔變為陽盛。能夠致傷的不光是飲食,情欲、過勞、熬夜均可以致傷。 古代醫家也有將臟器分為陽臟、陰臟、平臟三種。顧名思義,陽臟之人陽氣盛,陰臟之人陰氣盛,平臟之人較為居中。再具體一些,素為陰臟者,一切飲食必喜熱物,偶食生冷,腹中即覺凝滯不爽,大便一日一行,多不堅燥,甚則稀溏,食物不易消化。若素為陽臟,一切飲食必喜寒涼,偶食辛熱之物,口中便覺干燥,甚則口瘡咽痛,大便數日一次,必然堅硬,甚則燥結。至于平臟之人,進寒食熱食均不妨事,大便一日一行,不溏不燥,若患熱病,治法不宜過涼,若患寒病,治法不宜過熱;若用補劑,亦當陰陽平補,若過熱則傷陰,過寒則傷陽。養生保健,治療疾病都要仔細斟酌,方可久視長生。...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冬季六節氣之一。此時天氣寒冷已極,故名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大寒的養生,要著眼于“藏”<。意思是說,人們在此期間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保持精神安靜,把神藏于內不要暴露于外。這樣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 大寒氣候干燥寒冷,寒邪過盛,損傷人體陽氣。肺主皮毛,肺衛不固則容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等,冬季養生顯得尤為重要。此時,人們可以根據各個節氣的特點,借助中醫養生調攝的方法,使身體的各個機能得到養護,以供給春天時煥發新的能量和活力。以下幾點是大寒節氣肺部養生的要點: 一 、“外”防寒 “邪從口鼻而入”,肺主呼吸,開竅于鼻,外合于皮毛。大寒時節,天寒地凍,當外邪侵犯人體,若從口鼻而入,則內歸于肺。外邪犯肺,氣道受阻,肺氣失宣,則表現為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癥狀。此時要做好身體保暖工作,及時多添加衣物,戴好圍巾口罩,保護身體不受寒。著寬松保暖的衣物,更有利于身體血液的流通,特別要注意鼻子、頸部及胸部的保暖。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癥狀。在飲食調補方面,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熬粥或燉湯,溫服暖胃,微微出汗為宜。也可配合中醫肺部調養的“三九敷貼”,調整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目的。 二、“內”滋陰 大寒期間養生的另一個重點在于滋陰。大寒節氣,正是一年之中最干燥的時期,白天平均空氣濕度一般低于50%,很多呼吸系統有“老毛病”的人經常會有咳嗽痰多、痰液粘稠、咳痰不凈的感覺。肺乃嬌臟,秋燥、冬溫,常能灼傷肺陰,許多慢性肺系疾病常常遷延日久,老年人更是以虛證為主,常常呈氣虛或氣陰兩虛的證候。冬令時節可選擇服用膏方來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疾病多以慢性病為主,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特點,而膏方為少量服用,緩緩圖效,針對慢性病調治尤為合適。開具膏方時,醫生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做到因人施治,對于患者的病情可以做到更全面的兼顧,以進行綜合調理。在藥膳方面,銀耳、麥冬、沙參、冬蟲夏草、川貝母、梨、銀杏、百合等,也都是滋補肺陰的不錯選擇。 三、“關鍵”在靜心 嚴冬之時,萬物凋零,人們容易出現精神抑郁、情緒低落等“悲冬”的表現,此時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于相當緩慢的時候。冬主收藏,因此冬季養生要以“伏藏”為根本,使意志內藏不外露,精神清靜,情緒穩定;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于內,避免急躁發怒,才能使體內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尤其是老年人及心肺疾病患者,更應保持心情平和,才有利于怡神斂氣,避免疾病復發。冬季養生在中醫調攝方面除了內服外用之外,功法鍛煉也是修煉靜心的有效手段。中醫養生功法種類繁多,六字訣也是氣功發音呼吸法中代表的功法,通過人在呼氣時發出的“呵、噓、呼、呬、吹、嘻”六個字的字音,再配合吸氣,達到鍛煉臟腑、調節氣血、平衡陰陽、養肺氣、壯營衛、祛氣壅的目的。患者經過六字訣鍛煉,不僅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寒能力,同時在鍛煉的過程中也在潛移默化地平和自己的心境。 上述即為大寒時節呼吸系統疾病養生調攝的注意要點,結合中醫內服外用及養生功法的訓練,同時保持心情舒暢,使體內氣血和順,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降低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