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 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節日起源——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佛教說法——據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棄位出家,經過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身體變得極度瘦弱。終于覺悟到:世間的人們追逐物欲,忱迷于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無法達到解脫;而一味的執著于苦行,只是使肉體上受苦,也是徒增對于身的執著,也是沒有辦法證悟的;只有舍棄苦樂二邊,才能進趨大徹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凈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素日里看見釋迦牟尼如此虔誠苦修,心中甚是感動敬佩。這時見釋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選擇肥壯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愿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后,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之后,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發下誓愿:“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如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時至臘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臘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此,臘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臘八節既由此而來。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在春節前夕的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傳統小吃,是臘八節節日食俗。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中國北方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臘八面——即臘八節的節令食品。傳統面食,流行于陜西關中地區,在陜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住)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面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后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臘八粥——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脾胃。 臘祭祭祖——大概因為蠟祭和臘祭都是歲末的大祭祀,慢慢的就被合成了一個。秦漢以后,蠟祭就慢慢的沒有了,但剩下的臘祭則吸收了其部分內容,如從十月辦改為十二月辦,祭祀的對象里也增加了農神等。 最早的臘祭,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舉行,稱為 “臘日” 。但因為冬至日在農歷里也不是固定的日子,所以這種臘日偶爾會落到正月里去,這就不符合十二月進行臘祭的傳統了,所以南北朝時就把臘日定為每年的 “臘月初八” 。 民間歌謠——來段民間順口溜:“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中醫養生的方法很多,但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就提倡并遵循個體化養生原則,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思想,指導保健養生的整個過程。那么,哪把養生鑰匙適合你?究竟怎樣才能掌握這把個體化養生鑰匙? 根據年齡養生 古人云:“若少年之人,真元氣壯,或失于饑飽,食于生冷,以根本強盛,未易為患。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意思是說,年少之人身體健壯,對于饑飽、寒涼等均能耐受,不致產生疾病。而老年人身體已衰,全仰仗著飲食以產生氣血、滋養機體,如若不顧生冷、饑飽、飲食調攝無度,必然導致疾病發生。 中醫認為,早晨人體陽氣初升之際,還未旺盛,應保護順應陽氣的生發運行,如一杯冷水澆下,勢必阻礙陽氣的生長,對一天的陽氣運行都會產生影響。年輕時陽氣旺盛,晨起飲涼可不受影響,甚至對陽氣過旺之人還會有好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陽氣隨之不斷衰減,尤其部分脾陽虛弱之人,相應癥狀逐漸顯現出來,因此必須及早預防,避免損傷陽氣。 體質弱或年齡大的人進食飲水一定要用溫熱的。中醫非常重視人體陽氣,有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老年人陽氣漸少,故保護機體陽氣非常重要。 根據體質養生 養生保健,要視人體質之陰陽強弱,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所獲益。人之體質陰陽強弱與患病情況有很大關系。 陰虛陽旺體質:多形體偏瘦,膚色顯得蒼勁,底氣較足,雙目有神采,雖進食不多,卻能勝任勞作;患病多為熱性,常易有火,需用滋陰清火藥物。但也不可完全拘泥,也有陽旺陰弱之人,而損傷陽氣者,宜先扶陽,而后滋陰。 陰陽俱盛體質:臉上面陽旺,還兼身體豐滿、肌肉厚實,皮膚略粗,進食偏多。平時很少生病,如若患病常常較重,由于病邪積累已經深久,治療需用重藥。而且寒熱之藥俱能接受,其稟賦結實故能任消伐,如若服用輕藥,反而不能奏效。 陰盛陽虛體質:形體豐滿,膚色較白,皮膚較嫩,肌肉較松弛,進食雖多,易變化為痰涎。如果目有神采,尚且無妨;如目無神采,就要注意了,有的未到中年,即得中風之病。患病雖有熱象,用藥卻不可過寒,以防更傷其陽;熱退之后,需用溫補扶陽藥物。但也有陰盛陽虛之人,而有傷陰者,宜先滋陰,而后助陽。 陰陽俱弱體質:有上述陽虛癥狀,還兼有形體偏瘦,飲食不多。倘目有神采,耳輪肉厚端正,為先天稟賦較強;若目無神采,腦筋昏沌,則身體也糟。凡陰陽俱弱體質,雖病患多,卻不太重,服藥也不能耐受大補、大瀉、大寒、大熱之藥,只適宜和平之藥,緩緩調之。 根據臟氣稟賦養生 中醫的辨證施治,是對人類養生保健的最大優勢。每個人的內臟功能也有著很大差別,表現在外的征象很多,如神志方面、皮膚色澤、聲音厚薄、性情剛柔、筋骨堅脆、飲食多少、勤懶勞逸、精血盛虧、勇怯強弱等不同。一般來講,強壯的人多患“亢盛”的病,柔弱的人患病多是“不足”的病,根據其各種表現,就可以分析出臟腑的正氣如何。 人們的陰陽稟賦也有很大差別。陰氣盛者喜歡溫暖,適宜應用干姜、桂枝這類辛熱藥;陽氣盛者喜用生冷,適用花粉、知母這類寒涼藥;陰陽比較平和的人,用熱藥可以助陽,用涼藥可以生陰。有的人可適量進肥膩食品,有的人只能進清淡飲食;有的人氣很實,不可用滯氣之品;有的人氣很虛,不宜用破氣之物;有的人血很實,不宜用澀;有的人血偏虛,不宜疏泄過多;有的某臟偏強,其他臟器反被影響;有的某臟偏弱,常常因之受制約。由此可以看出人人均有不同,即使同一個人,也有先后之不同,比如稟賦為陽剛之體,而依仗體強無所顧忌,放縱寒涼飲食及寒涼氣體,入侵機體,日久必會陽氣受傷,使陽剛變為陰弱;或有陰柔者平素嗜好辛熱,久之陰被耗竭,而由陰柔變為陽盛。能夠致傷的不光是飲食,情欲、過勞、熬夜均可以致傷。 古代醫家也有將臟器分為陽臟、陰臟、平臟三種。顧名思義,陽臟之人陽氣盛,陰臟之人陰氣盛,平臟之人較為居中。再具體一些,素為陰臟者,一切飲食必喜熱物,偶食生冷,腹中即覺凝滯不爽,大便一日一行,多不堅燥,甚則稀溏,食物不易消化。若素為陽臟,一切飲食必喜寒涼,偶食辛熱之物,口中便覺干燥,甚則口瘡咽痛,大便數日一次,必然堅硬,甚則燥結。至于平臟之人,進寒食熱食均不妨事,大便一日一行,不溏不燥,若患熱病,治法不宜過涼,若患寒病,治法不宜過熱;若用補劑,亦當陰陽平補,若過熱則傷陰,過寒則傷陽。養生保健,治療疾病都要仔細斟酌,方可久視長生。...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冬季六節氣之一。此時天氣寒冷已極,故名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大寒的養生,要著眼于“藏”<。意思是說,人們在此期間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保持精神安靜,把神藏于內不要暴露于外。這樣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 大寒氣候干燥寒冷,寒邪過盛,損傷人體陽氣。肺主皮毛,肺衛不固則容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等,冬季養生顯得尤為重要。此時,人們可以根據各個節氣的特點,借助中醫養生調攝的方法,使身體的各個機能得到養護,以供給春天時煥發新的能量和活力。以下幾點是大寒節氣肺部養生的要點: 一 、“外”防寒 “邪從口鼻而入”,肺主呼吸,開竅于鼻,外合于皮毛。大寒時節,天寒地凍,當外邪侵犯人體,若從口鼻而入,則內歸于肺。外邪犯肺,氣道受阻,肺氣失宣,則表現為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癥狀。此時要做好身體保暖工作,及時多添加衣物,戴好圍巾口罩,保護身體不受寒。著寬松保暖的衣物,更有利于身體血液的流通,特別要注意鼻子、頸部及胸部的保暖。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助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癥狀。在飲食調補方面,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熬粥或燉湯,溫服暖胃,微微出汗為宜。也可配合中醫肺部調養的“三九敷貼”,調整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目的。 二、“內”滋陰 大寒期間養生的另一個重點在于滋陰。大寒節氣,正是一年之中最干燥的時期,白天平均空氣濕度一般低于50%,很多呼吸系統有“老毛病”的人經常會有咳嗽痰多、痰液粘稠、咳痰不凈的感覺。肺乃嬌臟,秋燥、冬溫,常能灼傷肺陰,許多慢性肺系疾病常常遷延日久,老年人更是以虛證為主,常常呈氣虛或氣陰兩虛的證候。冬令時節可選擇服用膏方來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疾病多以慢性病為主,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特點,而膏方為少量服用,緩緩圖效,針對慢性病調治尤為合適。開具膏方時,醫生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做到因人施治,對于患者的病情可以做到更全面的兼顧,以進行綜合調理。在藥膳方面,銀耳、麥冬、沙參、冬蟲夏草、川貝母、梨、銀杏、百合等,也都是滋補肺陰的不錯選擇。 三、“關鍵”在靜心 嚴冬之時,萬物凋零,人們容易出現精神抑郁、情緒低落等“悲冬”的表現,此時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于相當緩慢的時候。冬主收藏,因此冬季養生要以“伏藏”為根本,使意志內藏不外露,精神清靜,情緒穩定;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于內,避免急躁發怒,才能使體內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尤其是老年人及心肺疾病患者,更應保持心情平和,才有利于怡神斂氣,避免疾病復發。冬季養生在中醫調攝方面除了內服外用之外,功法鍛煉也是修煉靜心的有效手段。中醫養生功法種類繁多,六字訣也是氣功發音呼吸法中代表的功法,通過人在呼氣時發出的“呵、噓、呼、呬、吹、嘻”六個字的字音,再配合吸氣,達到鍛煉臟腑、調節氣血、平衡陰陽、養肺氣、壯營衛、祛氣壅的目的。患者經過六字訣鍛煉,不僅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寒能力,同時在鍛煉的過程中也在潛移默化地平和自己的心境。 上述即為大寒時節呼吸系統疾病養生調攝的注意要點,結合中醫內服外用及養生功法的訓練,同時保持心情舒暢,使體內氣血和順,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降低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今日,正式進入小寒節氣。小寒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這就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那么在小雪節氣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呢?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小寒養生寶典 1、飲食:補氣養血 小寒節氣后養腎陽仍要合理進補,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小寒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常選擇羊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鲅魚和海蝦等;水果有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山楂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2、起居:內外保暖 小寒時節,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處于高發期,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天氣寒冷。此時容易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于老人家,還應注意室內通風,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防病:嚴防血管病和風濕病 人在吸入冷空氣后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隨之增大,血壓逐漸升高,進而特別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于往年,人們只要重視寒邪就行,而今年冬季特別寒冷,面對天氣的顯著變化,人們不僅要重視寒邪,還應該重視濕邪。 4、驅寒:中藥泡腳 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所以小寒養生做好驅寒非常重要。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腳涼,即所謂寒從腳下起。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中藥泡腳,可以用當歸、紅花、雞血藤等中藥材放于鍋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溫水中泡腳使用。泡腳之后可以用5分鐘揉搓足心涌泉穴,可以收到較好的驅寒效果,還可以促進睡眠。 5、運動:提高耐寒能力 小寒節氣正處于“二九”寒天,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機。 尤其對于未成年人,適當的戶外體育鍛煉對提高其耐寒力和免疫力都非常有幫助。小寒鍛煉,無論小孩、中老年人還是身體強健的人,也要講究一下鍛煉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參加2~3次的健身運動,如游泳、打網球、打保齡球等。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散步、慢跑、做操等。 小寒時節養生食譜 1、當歸生姜羊肉湯 材料: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 做法:將羊肉洗凈,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食肉喝湯。 功效:溫中補血、祛寒強身,適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等血虛及陽虛的人群。 2、首烏煲雞蛋 材料:雞蛋2個,何首烏30克,山楂15克,陳皮6克,醬油、八角、精鹽、白糖、山姜片各適量。 做法:將雞蛋、醬油、精鹽、八角、白糖、生姜片一并投入砂鍋中,文火煮沸20分鐘,取出雞蛋,浸泡于冷水中,剝去蛋殼,再將去殼的雞蛋放入砂鍋中,煮沸約15分鐘,除藥渣即成。 功效:健脾益腎,益氣養血,適用于腸燥便秘、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人群。 3、胡桃仁餅 材料: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胡桃仁打為碎末,與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為薄餅食用。 功效:補腎御寒、潤腸通便,適用于腎虛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干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4、遠志棗仁粥 材料:遠志10克,酸棗仁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將遠志、棗仁、粳米洗凈。粳米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然后放入遠志、棗仁,小火煮至米爛粥稠即成。 功效:補益肝腎,養血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