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人民網·人民健康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醫藥國際化發展論壇”暨“中醫藥助力心腦血管健康管理”全國啟動會在京舉行。論壇以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前景探索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來自中醫藥行業的院士、國醫大師等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新時代中醫藥國際化創新發展道路。 發揮特色優勢 中醫藥抗疫經驗走向國際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人類共同的災難,中醫藥始終戰斗在新冠疫情防控的主戰場。全球疫情發生后,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指引下,中醫藥積極參與到全球疫情防控中,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介紹了中醫藥在武漢抗疫的成果,他認為成果的取得源于中醫藥早介入、早使用。堅守中醫藥自主的救治陣地,才能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在抗疫過程中同時堅持臨床科研一體化,邊救治邊研究,最終快速篩選出臨床的“三藥三方”。 “面對疫情,需要以中醫中藥的邏輯進行思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率隊奔赴前線,多次深入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指導臨床一線診療,通過大量臨床數據證實中醫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篩選過程運用現代病理學的機理,從基礎到臨床的研究均證明了中醫中藥治療新冠肺炎具有很好的效果。”劉清泉表示。 全球疫情暴發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支持舉辦了30余場視頻交流和直播活動,向十余個國家和地區贈送了中醫藥產品,配合國家衛生健康委選派中醫專家組成專家團,分30余批次向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介紹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充分體現了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國際合作理念,服務世界各國民族健康。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表示,在此次助力國際抗疫的過程中,學會秉承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為海內外中醫藥專家搭建了五個國際交流合作平臺,邀請國內抗疫一線的專家介紹新冠肺炎防治的中國辦法和臨床經驗,為共同抗擊疫情提供學術支持,全球累計受眾人數達到近200萬名,得到了海內外的認可,加深了國際上對于中醫藥的了解,提升了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 堅持中西醫并重 中醫藥發展迎新機遇 張伯禮認為,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和查房,發揮中醫藥和西醫藥優勢疊加的作用,顯著提高了重癥救治效果。 “中醫藥政策的核心就是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堅持中西醫并重。”國醫大師孫光榮在報告中對中醫藥相關政策進行解讀。 如何真正做到中西醫并重,孫光榮認為關鍵在于能夠做到中醫和西醫 “三平”。“三平”就是平級管理、平行運作、平等對待。“要按照中醫藥自身生存發展的規律設置管理機制,及時跟進中醫藥管理體制改革,真正實現中醫藥與西醫藥的分類管理,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 針對此次疫情,張伯禮同樣表示,希望完善中醫藥參與到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機制,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增強中醫實力。 如何做到“守正創新”?孫光榮表示,“守正”應該包含加強典籍研究利用,編撰《中華醫藏》,制訂中醫藥典籍、技術和方藥名錄,建立國家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研究制訂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加快推進傳承步伐,完善學術傳承制度;收集篩選民間中醫藥驗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開放和利益分享機制;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把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等。 “堅持中醫原創性,以治未病和優勢病種為主,讓國際醫療保健需求與原創中醫接軌,而不是中醫變樣子,改變自身軌道跟國際接軌。”孫光榮強調,中醫藥要在守正的前提下創新,做到“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既不能唯古是從,固步自封,又不能夠以西律中、削足適履,而是要以中醫理論為主導,以現代科技為支撐,以跨界融合為平臺,從理論方藥四個方面開展創新。 療效支撐科技引領 讓中醫藥服務全人類 中醫藥走向世界需要堅持用療效說話,以科技為引領,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更好地為全人類服務。 張伯禮認為,當前中醫藥面臨著重大需求和發展機遇,中藥現代化取得了突出成績。未來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將產生原創性成果,將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將引領世界生命科學的發展,為中國式辦法解決世界醫改難題做出貢獻。“中醫藥基點在內,把內功練好,以療效為支點,以科技為引領,科技是引領中醫藥走向世界的翅膀。”張伯禮認為,中醫藥走向世界之路“不必強求”, 也不要“操之過急”。 “中醫藥走向世界是時間的問題,是金子總要發光的,我相信中醫藥一定會被世界所接受。”張伯禮對中醫藥國際化之路充滿信心。 “世界需要中醫藥,中醫藥也需要加速融入國際醫療體系,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大方向和大趨勢。”王國辰表示,推動中醫藥國際化、中醫藥創新與現代化,是我們當代中醫藥人的使命和責任。 “中醫療效和中藥質量是中醫藥走出去的關鍵所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醫藥國際化需要加強中藥材監管,提升中藥質量,說清楚中醫藥療效,目前國際社會已經單純地從實驗室的證據轉向了人用經驗和臨床實驗相結合的審評證據體系了,這對于中醫藥走出去是一個有利契機。” 王國辰建議,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需要匯集多方資源,服務發展大局,為國家制定中醫藥海外發展的政策提供決策參考;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讓中醫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共享的優質衛生資源。同時互學互建,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經驗和做法,不斷提升中醫藥的現代化水平。 如今,中醫藥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內容。我國已與40余個外國政府、地區和組織簽署了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多所中醫藥院校。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 隨著中醫藥在國際抗疫中發揮獨特作用,影響力日益顯著,中醫藥的國際傳播與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中醫藥國際化之路更需要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以療效為支撐,以科技為引領,讓中醫藥越來越“國際范兒”。(王青云)...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是很高的,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超過7.4萬人使用中醫藥,占91.5%。其中,湖北省超過6萬人使用中醫藥,占90.6%。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中醫藥界必須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論述,牢牢把握中醫藥改革發展機遇,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切實把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傳承精華,前提是認識把握中醫藥的精華。中醫藥積累了大量古籍古方,其中有很多精華,但也需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中醫藥的精華,概括地說,主要包括大醫精誠和醫者仁心的中醫藥文化、天人合一和內因為本的中醫藥理論、辨證施治和未病先治的中醫藥學術、親嘗百草和舍己為人的中醫藥品德、博采眾長和兼容并蓄的中醫藥風格等。望聞問切、簡便驗廉、辨證施治、扶正祛邪、內因治本、外因治標等,也是中醫藥的精華。對于這些精華,需要領會其精神,掌握其理念,運用其思維,繼承其學術。傳承精華不僅包括對古方的搜集、整理和應用,而且需要對古方的科學內涵和思維理念進行研究、消化、吸收,并轉化為新的技術成果,既做到古為今用,又做到化古為今。像屠呦呦研究員那樣,從古方中受到啟發、找到靈感,用現代科技手段從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這樣的傳承既源于古籍古方,又超越古籍古方,具有旺盛的生機活力。 守正創新,需要認識把握什么是守正、如何守正,什么是創新、如何創新,以及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是什么。中醫藥的守正,意味著堅守中醫藥的辨證思維和內因學說,堅守中醫藥天然固本、扶正和未病先治等理念,堅守中醫藥的理論、學術、特色。守正不是守成,更不是守舊;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墨守成規;而是與創新相結合,以守正促創新、以創新固守正。中醫藥的創新,意味著堅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和民眾需求,既對秘方驗方加以更新創造,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中醫藥、完善中醫藥、振興中醫藥。從一定意義上講,守正是中醫藥的命脈所在,創新是中醫藥的活力所在。沒有傳承,創新就會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會失去活力。中醫藥需要追求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與時代同發展、共進步。 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需要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完善中醫藥理論,提升中醫藥學術水平,增加中醫藥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中醫藥需求。加快推進中醫藥產業化,需要實現集約化、規模化、規范化生產,擴大中醫藥市場,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提升中醫藥技術和服務水平,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需要實現中醫藥國際化,將中醫藥發展成與西醫藥并列的現代主流醫學。中醫藥界要統一認識、堅定信心,摒棄中醫藥現代化就是中醫西化的陳舊觀念,樹立中醫藥需要現代化也能夠現代化的創新思維。中醫藥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努力實現現代化。堅守中醫藥的理論和思維,堅守中醫藥的天然本質和以人為本的特征,現代化的中醫藥就不會成為西醫藥。屠呦呦研究員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大大提高了藥物療效,但其基本理念依然屬于中醫藥的范疇。這為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提供了新思維,闖出了一條新路子。中醫藥界要集中力量、突出重點、聯合攻關,加快推進中藥材種植現代化、產業化,加快推進現代化中成藥的研制生產,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 中醫藥擁有獨特優勢,可治愈一些西醫治不了、治不好的疑難病癥。只要保持特色、發揮優勢、堅定自信、揚長避短,實現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就能在防治疑難雜病和未病先治等方面,獲得各國人民的信任與尊重。中醫藥界要努力走出國門,走到各國人民中間,大力傳播中醫藥文化、品德、思維和理念,為各國人民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為人類健康作出新的貢獻。 (本文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年6月1日9版。作者高強系原衛生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