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26 血管斑塊:不可忽視的健康 “隱形殺手”
在如今的國人體檢報告中,“血管斑塊” 已成為高頻詞匯。然而現實中,許多人因斑塊未引發明顯癥狀便疏于關注,直到血管壁內的病變悄然進展,最終誘發心梗、腦梗等兇險的心腦血管事件,此時再干預往往為時已晚。因此,深入了解斑塊的構成、類型及危險程度,做好早期干預與控制,才能將健康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一、斑塊 “全景圖”:高發現狀與形成本質 1. 觸目驚心的檢出數據 我國血管斑塊的檢出率已呈現 “高覆蓋、低齡化” 趨勢:約 1/3 成年人存在頸動脈斑塊,60 歲以上人群檢出率接近 100%,即便 20 歲以上的年輕群體,檢出率也高達 36.2%。這意味著,斑塊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專屬問題”,各年齡段人群都需警惕。 2. 斑塊的 “誕生”:血管壁的慢性炎癥反應 斑塊并非突然形成,而是血管壁對損傷的長期慢性炎癥反應結果,主要經歷三個核心階段: 內皮細胞損傷:高血壓、高血糖、吸煙、熬夜等因素,會破壞血管內皮的完整性,形成 “微小傷口”; 脂質沉積與氧化: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趁機滲入血管壁,氧化后成為 “有毒脂質”; 炎癥與泡沫細胞形成:免疫系統識別到氧化脂質后,會派遣巨噬細胞吞噬,形成泡沫細胞,大量泡沫細胞堆積后,逐漸演化成斑塊的雛形。 二、斑塊 “分類冊”:三類主要類型及風險差異 臨床上,根據斑塊的穩定性與危險程度,主要將其分為三類,不同類型的 “破壞力” 與應對方式大不相同: 1. 軟斑:易破裂的 “罪犯斑塊” 軟斑又稱易損斑塊,是最危險的類型,堪稱心腦血管事件的 “主要兇手”。其特點是 “皮薄餡大”—— 內部是巨大的脂質核心(含大量膽固醇酯、結晶及壞死細胞碎片),外部覆蓋的纖維帽卻極?。ǔ5陀?65 微米),且膠原含量少、韌性差。這種結構使其難以承受血管搏動與血流沖擊,極易破裂。一旦破裂,斑塊內的 “有毒物質” 會暴露在血液中,瞬間激活凝血系統,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發心梗、腦梗的風險極高。 2. 硬斑:相對穩定但需警惕 “鈣化風險” 硬斑也稱穩定斑塊,內部以鈣化、纖維組織為主,纖維帽厚且堅固,短期內破裂風險較低,但可能因斑塊體積過大導致血管狹窄,影響血流。更需注意的是,過度鈣化的硬斑會變得 “脆硬”,如同老化的石頭,可能在血流沖擊下出現碎裂,尖銳的碎片刺破血管壁,同樣可能誘發急性心腦血管事件。 3. 混合斑:穩定性 “看成分” 混合斑內部是脂質與鈣化的混合體,纖維帽薄厚不均,其危險程度取決于 “優勢成分”:若脂質占比高、纖維帽薄,則接近軟斑的風險;若鈣化占比高、纖維帽厚,則更偏向硬斑的穩定性。 三、高危斑塊 “深度解析”:三種致血栓類型的核心特點 近些年,醫學界對斑塊危險性的認知不斷更新,不再僅以血管狹窄程度判斷風險(此前認為狹窄超 70% 才高危),而是發現狹窄小于 50% 的易損斑塊(如潰瘍、出血型)同樣危險,且將炎癥指標、血流剪切力(血流與血管內皮的摩擦力)納入評估體系?!睹绹呐K病學會雜志:心血管影像學》的新研究,進一步將高危斑塊明確為三類易引發血栓的類型: 1. 易破裂斑塊:占急性冠脈綜合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