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17 認識阿爾茨海默病:被遺忘的時光與守護的力量
在養老院的午后,72 歲的張奶奶反復撫摸著一張泛黃的全家福,卻叫不出照片里子女的名字;餐桌上,曾是廚師的李爺爺盯著碗筷發呆,忘記了如何拿起勺子 —— 這些看似 “老糊涂” 的場景,背后可能隱藏著一個沉重的醫學名詞:阿爾茨海默病。作為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它正以 “悄無聲息的侵蝕”,奪走千萬人的記憶與自我,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挑戰。了解這種疾病,既是對患者的尊重,更是守護身邊人的必要前提。 阿爾茨海默病并非 “正常衰老”,而是一種進行性加重的腦部疾病。1906 年,德國醫生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首次發現患者腦部存在異常的 “淀粉樣蛋白斑塊” 和 “神經原纖維纏結”—— 這兩種物質會像 “毒素” 一樣破壞神經細胞,導致大腦功能逐漸衰退。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 2023》顯示,我國現有患者約 1500 萬,每 20 秒就有 1 人確診,預計 2050 年患者數量將突破 4000 萬。更令人揪心的是,疾病早期癥狀隱匿,約 60% 的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錯過最佳干預時機。 認識阿爾茨海默病,首先要讀懂它的 “癥狀信號”。疾病通常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表現各有不同。早期(發病 1-3 年)最典型的癥狀是 “選擇性記憶減退”:患者可能忘記剛發生的事(如早餐吃了什么),卻能清晰回憶幾十年前的往事;會反復詢問同一問題,找不到常用物品(如鑰匙、眼鏡),甚至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如家門口走錯方向)。此時患者的生活仍能自理,但情緒可能出現波動,比如因記不起事情而焦慮、易怒。 進入中期(發病 2-10 年),癥狀會全面加重。記憶障礙延伸到 “遠期記憶”,患者可能忘記自己的生日、結婚紀念日,甚至認不出配偶和子女;語言能力退化,說話顛三倒四,無法完整表達想法(如想喝水卻說 “要那個圓圓的東西”);行為出現異常,可能突然離家出走、撿拾垃圾、重復無意義動作(如反復開關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幻覺、妄想(如懷疑家人偷東西、覺得有人害自己)。此時患者已無法獨立生活,吃飯、穿衣、洗澡都需要他人協助。 晚期(發病 8-12 年)的患者則陷入嚴重的 “自我喪失”。大腦功能基本衰竭,無法行走、吞咽,失去語言能力,只能通過呻吟、表情表達需求;身體抵抗力急劇下降,容易引發肺炎、尿路感染、壓瘡等并發癥,最終往往因并發癥離世。這個階段,患者的生命質量大幅降低,照護難度也達到頂峰。 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目前醫學上尚未完全明確,但已發現多種 “風險因素”。不可控因素中,年齡是最主要的:65 歲后發病率每 5 年增加 1 倍,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