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中醫藥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亦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面推進中醫藥非遺傳承保護發展,滿足民眾健康需求,使中醫藥非遺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融入現代生活、融入和服務社會發展與國家戰略,為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中醫藥非遺傳承保護,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的發展方向。具體分為五個方面:第一,保持中醫藥優勢與特色,堅持中醫藥主體發展,是“守正創新”的核心。第二,應堅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特別是以人的生命、健康與疾病防治為核心的診療模式,“天人合一”“形神統一”“臟腑和調”的整體思維,“生、長、壯、老、已”的動態生命觀,“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動態平衡觀,以及豐富多彩的治療方法。注重發掘中醫古籍文獻精華,深化基于人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臨床研究,不斷豐富中醫理論與實踐,是“守正創新”的關鍵。第三,發揮中醫藥養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注重人“象”與“道”的把握和“證”與“術”的綜合應用,司外揣內、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的診療模式,有效實現民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是“守正創新”的不竭動力。第四,堅持中西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注重辨病與辨證結合、精準醫療與整體思維結合的診療模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掘中醫藥寶庫財富,是“守正創新”的有效途徑。第五,致力營造珍惜、熱愛、享受與發展中醫藥的社會氛圍,有效服務民眾健康,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周期、頤養天年是“守正創新”的根基。 如何促進中醫藥非遺傳承保護高質量發展?首先,應當利用好豐富的中醫藥非遺資源,完善中醫藥非遺保護生態系統,激發中醫藥非遺生機和活力,不斷拓寬中醫藥非遺服務領域。中醫藥非遺資源包含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針灸、中藥炮制技術、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中醫正骨療法、中醫養生,以及藏、蒙、維吾爾、傣、回、壯、畬、瑤、苗、侗、彝、布依、哈薩克等少數民族醫藥代表性項目,能夠適應與滿足民眾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推進中醫藥非遺與養生、養老、康養與生活、旅游融合,可以讓人們在生活中修身養性、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有效提高健康人群的數量與質量。 通過康養、文化與旅游等形式展現中醫藥非遺的深刻內涵,提高中醫藥非遺的可見度、應用率與影響力,增強中醫藥非遺傳承實踐活力,實現中醫藥非遺有效傳承、傳播與轉化利用,為中醫藥非遺傳承保護發展提供了一種新路徑。 其次,要注重中醫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學術思想及經驗傳承,加強中醫藥非遺傳承人培養,推進建立體系完備、梯次合理的中醫藥非遺傳承人隊伍,確保中醫藥非遺代代相傳,可持續發展;此外,還應建設一批具備良好條件、管理規范的中醫藥非遺傳承工作站,整理、挖掘、繼承、推廣中醫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術思想、臨床經驗與技術專長,構建有效傳承與推廣機制與模式,培養一批學術領先、醫(技)術精湛、品德高尚的高層次中醫藥非遺傳承人,建設具有較大社會影響與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中醫藥非遺傳承人隊伍。 再次,打造中醫藥非遺特色品牌,滿足民眾多元健康需求。隨著“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中醫藥非遺的獨特優勢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和重視。新冠疫情發生后,中醫藥深度介入疫情預防、治療、康復的全過程,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為我國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還可以開發具有中醫藥非遺特色的中醫藥康養、旅游品牌,中醫藥文化體驗與康養旅游、中醫藥會展等旅游品牌,打造一批中醫藥非遺康養旅游示范區、精品線路、特色小鎮(街區),匯集一批中醫藥非遺保健品、化妝品、保健器械等旅游商品,創作一批有中醫藥文化內涵、有中醫藥非遺特色、有中國風情的文化創意產品,提供高端醫療、中醫保健、康復療養、商品消費、養老服務、中藥植物園、制藥過程參觀等特色旅游項目,實現中醫、中藥、養生、藥膳、種植、采摘、觀光、拓展、度假等廣泛融合。總之,深度挖掘中醫藥非遺產業鏈各板塊內容,構建多渠道、寬領域、多形式、高層次、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中醫藥非遺旅游新格局。 最后,發揮中醫藥非遺優勢作用,服務人類健康,要有世界眼光、國際思維。要以滿足健康需求為導向,練好“內功”,揚長補短,著力培養醫德高尚、臨床能力強、科研水平高、具有對外交流能力的人才隊伍,建設一批高水平海外中醫藥服務基地,讓世界人民享受中醫藥非遺成果與優質服務,提高人類健康的質量和水平,以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構建“以民為本、生命至上”的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中醫藥非遺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其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推動中醫藥非遺服務人類健康,有利于海外民眾深入體驗中醫藥智慧與實踐魅力,也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曹洪欣,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兼中醫藥委員會會長)...
中醫藥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表示,應從研究挖掘、標準制定、傳播推廣、產業發展四方面共同發力,加快推進“中醫生活化”,服務民眾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從中醫藥發展史可以看出,中醫藥理論源于生產生活實踐,發展和壯大也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關。中醫藥理論均來源于人們長期對日常生活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總結,中醫望氣色形態、聞體味口氣、問患者感受、切脈象變化,以及針灸、推拿、服中草藥等具體的診療方法等,均來源于生活,也適合在日常生活中推廣和運用。中醫藥發展史也是日常生活發展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當前,“中醫生活化”在很多方面同樣有明顯的體現。比如“上火”“濕氣重”等中醫藥用語已成老百姓的日常用語,治病有忌口也成為民間普遍遵循的規律。甚至在菜市買菜時,老百姓也會根據中醫藥相關理論和家人的體質挑選食品。尤其是每年的初伏到來時,貼三伏貼的患者大排長龍,已成為中醫院的常見景象。很多民間療法(如挑疳積、刮痧等)在一些地方十分盛行,尋求針灸推拿等治療、自采草藥煎服等,則更是司空見慣。 可以預見,中醫藥的未來仍然離不開生活這個肥沃的土壤。部分中醫院“治未病”科室十分火爆,預示著中醫藥具有更加光明的未來。在應對新冠疫情期間,中醫藥發揮的巨大影響力與獨特作用將得到延續。當前在年輕人當中吹起一股強勁的中醫熱,既與我國大力推廣中醫藥有關,也與年輕人對新生事物尤為好奇和敏感有關,更意味著中醫藥走進生活和廣接地氣,或將成為一股新潮流。 但要看到,“中醫生活化”也存在一些風險,對此要劃清界限,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法治社會,醫生要有資質,不僅游醫行走江湖已屬違法,而且機構和個人在提供中醫藥診療時,也要具備相應資質,并獲得有關證書。中醫要生活化,但生活化項目不能侵入專業化領域,兩者要確保涇渭分明。在無證行醫、生活服務與醫學服務相混淆比較普遍的當前,這類風險值得警惕。只有筑牢依法行事的底線,“中醫生活化”才能做到趨利避害。 “中醫生活化”既涉及中醫藥發展的大方向,又關系到老百姓的小日子;既需要整體布局和宏觀推進,也離不開民眾的理解與支持。中醫藥走群眾路線,個人要特別注重發揚“治未病”和重養生等中醫藥先進理念,并清除迷信秘方或“神藥”等錯誤想法。在行動上,除要多接受中醫藥診療,更要將中醫藥深度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只要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中醫生活化”就會水到渠成,在促進公眾健康方面發揮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