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6 健康管理是個動態鏈條
近年來,我國慢病率居高不下、許多慢性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強,健康管理成為熱門話題。健康管理的落腳點是控制疾病的發生或發展,21世紀高明的醫學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其核心是維護健康。所以,健康管理不僅僅局限于“治病”,而應以人為本注重日常保健。
在中醫看來,生命是個動態的、時序的連續過程,所以,個人健康管理也應是一個動態的、循環往復的鏈條。要維持健康狀態,讓自己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我們就要學會認識自己的健康狀態,立足自身,規劃合理的保健策略。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影響健康的因素多種多樣,所以健康管理要因人而異。正確認識自身的身體狀態不僅是個人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更是核心。只有整體的、動態的、有針對性地把握個人健康狀態,才能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好的結果。要想了解自身狀態,一次全面的體檢固然可以提供給我們許多健康的信息,了解自己是否有器質上的問題,但是,從健康的角度說,功能狀態更加重要,而這些恰恰是體檢的“盲區”。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感覺達到自我了解的目的,即通過生活體驗記錄日常健康狀態。比如,每天早起是否神清氣爽、是否會口干、吃哪些食物會導致胃部不適等。做到對自己的健康“心里有數”。
第二,對自己的健康狀態進行判斷。如果我們平時積累了足夠的專業知識,比如看專類書籍、聽健康講座、搜集健康信息等,可以借助這些資料,簡單判定自己的健康狀態。但是如果個人采集信息不全面、缺乏系統知識的關聯,可能會導致健康判斷出現偏差。此時,我們需要借助專業的機構如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對表征進行辨別。以氣虛為例,氣虛的癥狀特征是“無力”,但在不同人身上往往有不同的表現,同樣是沒力氣,有人不愛說話、有人不愛動、有的則是整天沒精神、氣色不好等,這些表現在活動后更加明顯。這些問題從信息采集到狀態的判斷,往往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因此,我們現在一方面加快普及中醫健康管理的知識,另一方面研發和推出各種版本的健康狀態辨識軟件,以自助和他助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量化的表達,從而減少判斷偏差。
第三,制定初步健康計劃。不同個體、不同的年齡、性別具有一些特定的生理、病理的特點,健康計劃也要因人而異。對于我們了解的健康問題,我們可以做一些普適的管理方案,比如調整作息、飲食結構、鍛煉方法等。但一種健康方案不能適用于所有人,要達到較好的效果,需制定個性化的健康計劃。比如,快步走可強力消脂,加快新陳代謝,又能防止動脈硬化,但心肺功能不好的人快走反而有可能引發心臟問題。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個性化的健康計劃,比如膳食計劃,每個人的身體狀態不同、地理環境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對于營養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包括藥膳,一種“營養食品”對于某個人有好處,但對于另一個人可能就不適合。所有這些都是基于對健康狀態個性化把握基礎上的,比如,氣虛需要補氣,補陰就不合適,至于“吃什么東西補氣”,我們可以求助專業書籍,也可以求助健康管理中心、醫院等專業機構,給出針對性較強干預方案,當然,我們也在自助軟件中結合狀態辨識給出個性化的方案。
第四,評估干預效果,優化健康管理方案。在進行健康管理干預調整后,每個人對方案的反映不盡相同,但狀態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方面變好了,有的方面變化不大,有的方面甚至可能變壞,因此,就要對干預、調整的效果進行實時、動態的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的結果調整優化健康調理的方案。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習慣,這些習慣都可能被看作影響健康的因素,我們要全面、細致地體察健康的變化,調整自己的作息、情志、飲食、運動等。而在健康管理機構中,可以借助專業人員對干預效果更客觀、更量化地進行評價,并依據此時狀態,調整初始方案。形成辨識———干預———評估———干預———再評估的全程化管理,真正實現“人人享有健康權利”的目標。
通過個人健康管理的鏈條,把健康工作當作我們日常的活動,作為個人日常的基本任務。在沒病的時候就開始預防,也能有效提升我們的健康狀態,更能有效降低醫療費用,從而達到使人不生病,遲生病、生小病、生病后易治,治療后不易復發這一最終目的。
俗話說“最好的醫生是我們自己”。各種健康體檢的指標只是為我們提供某方面依據,自己對身體的感覺最重要。所以,在中醫看來,真正的健康管理是要使人達到一個健康的良好狀態,即陰陽自和———良好的自我維持平衡的能力、形與神俱———身心整體健康、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適應。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