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09 寒露至,養生正當時:這些要點需牢記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10月8日,秋風漸勁,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首個帶有“寒”字的節氣——寒露。這一節氣,如同季節的轉折點,標志著氣候由涼爽邁向寒冷。此時,自然界中陽氣漸收,陰氣漸盛,人體也應順應自然規律,警惕“寒邪”侵襲,守護自身陽氣。那么,寒露時節該如何養生呢?讓我們一同探尋。 寒露防寒,四大部位重點護 “春捂秋凍”是廣為人知的養生俗語,但“秋凍”并非盲目挨凍。專家指出,“秋凍”是在秋季氣溫初降時,不過早、過多增添衣物,以此讓人體更好地適應季節變化,增強免疫力。然而,寒露過后,氣溫持續走低,晝夜溫差進一步拉大,以下四個部位務必做好保暖,切不可挨凍。 頭頸保暖不可缺 頭頸部是寒氣入侵的“重災區”,一旦受寒,便可能引發感冒、咳嗽、頭痛等不適癥狀。建議外出時戴上帽子、系上圍巾,為頭部和頸部筑牢溫暖防線。此外,還可模仿“烏龜伸脖”的動作,前后伸縮脖子,再左右轉動,這一簡單動作能有效緩解頸部疲乏,改善頸椎功能。 腰腹防護要重視 老年人陽氣漸衰,腰肌勞損等問題在寒冷刺激下容易加重。因此,早晚出門時,不妨穿上一件馬甲,為腰腹增添溫暖。日常也可通過一些簡單運動來溫暖腰背,如廣播體操中的腹背運動和蹲起運動。同時,時常將搓熱的雙手捂在腰眼上,能起到振奮陽氣的作用。 腳部保暖是關鍵 “寒從腳下起”,這句俗語道出了腳部保暖的重要性。腳部一旦受涼,身體抵抗力便會下降。堅持睡前泡腳是個不錯的養生方法,它不僅能讓腳部徹底放松,還能促進足部氣血順暢,預防寒氣侵襲。泡腳時,不妨按揉腳上的太沖、太白、太溪三個穴位,它們分別對應肝、脾、腎三陰經,按摩這些穴位有助于調節三陰經經氣,契合“秋冬養陰”的順時養生理念。 關節保暖莫忽視 天氣變化、潮濕受涼會導致關節炎疼痛加劇,尤其是膝關節。氣溫下降時,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滑液黏度增強,進而影響關節活動。在氣溫起伏多變的時節,可采用“洋蔥穿衣法”,像洋蔥一樣層層疊加衣物,避免著涼感冒。 寒露養生,五件要事常踐行 飲食調養,潤燥為先 食補優于藥補,寒露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潤燥為核心。專家建議,多食用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銀耳、蓮子、雪梨、蜂蜜等。這些食物不僅能緩解秋燥帶來的口干咽燥、皮膚干燥等問題,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為冬季儲備能量。同時,要避免過多攝入辛辣、油膩、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耗傷體內津液,加重秋燥癥狀。此外,適量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如魚肉、豆制品等,有助于增強體質,抵御寒冷。 科學飲水,潤養身心 每到氣候變冷,患腦血栓的病人數量就會增加。對于有心腦血管疾病史的人群來說,清晨和晚間適量補水尤為重要。不過,喝水并非一味猛灌白開水。白天可適當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這樣既能補充水分,又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同時,喝蜂蜜水還能防止秋燥便秘,達到潤肺養肺、調理脾胃的效果。 艾灸養生,保養陽氣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自然界中的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大幅減退,陰氣漸生。此時,通過艾灸養生,可以保養體內陽氣,實現防寒養陰的效果。 調整睡眠,平衡陰陽 “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寒露過后,調整睡眠時間至關重要。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有助于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然而,深秋天氣變冷,很多人容易賴床,導致睡眠時間無形中增多。但要知道,人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減慢,睡眠時間過長容易形成血栓。因此,成人應保證6至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兒童可適當延長至8至10小時。 適度運動,增強體質 秋季是運動鍛煉的黃金時期,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開始時強度不宜過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秋高氣爽,適合出游賞秋、登高望遠。閑暇之時,多接觸大自然,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爬山等溫和運動,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增強心肺功能。不過,天寒露重,運動時要注意及時增添衣物,謹防感冒。 寒露時節,養生正當時。遵循這些養生要點,讓我們在這個季節交替的時刻,保持健康,擁抱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