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18 研究發現:肝臟肝臟功能異常與血壓的深層關聯
“脾氣爆,肝火旺”“肝血足,人不老”,這些流傳甚廣的說法,道出了肝臟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黃帝內經》將肝臟喻為 “將軍之官”,認為它掌管全身氣血調度,主疏泄、藏血,是維系生理機能的核心臟腑。一旦肝臟功能失調,不僅自身受損,更會影響全身氣血運行,累及五臟六腑 —— 其中,肝臟與血壓的關聯最為緊密,臨床研究發現,高血壓的諸多高危因素,都與肝臟功能異常直接相關。
一、高血壓的 4 大高危因素,皆與肝臟息息相關
肝臟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情志、藏血)貫穿代謝、情緒、睡眠等多個維度,一旦這些功能失衡,便會成為高血壓的 “助推器”。
1. 肥胖:肝氣郁結生痰濕,脂肪堆積升血壓
肝臟主司疏泄,能調節全身氣機流轉、推動新陳代謝正常運行。一旦肝氣郁結不暢,氣機阻滯便會累及脾胃功能,導致脾虛生濕、痰濕內積,久而久之形成肥胖 —— 尤其是內臟脂肪堆積,會進一步通過三種機制升高血壓:一是脂肪細胞分泌異常激素,干擾血壓調節;二是引發胰島素抵抗,加劇代謝紊亂;三是激活慢性炎癥反應,損傷血管內皮,最終導致血壓攀升。
2. 焦慮抑郁:肝氣不舒釀情志病,不良習慣雪上加霜
中醫認為 “肝主情志,喜條達而惡抑郁”:肝氣順暢則情緒平和,肝氣郁結則易滋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這些情志問題本身就會導致氣血逆亂,直接誘發血壓升高;更重要的是,情緒失衡往往會讓人養成吸煙、飲酒、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而這些正是高血壓的 “明確危險因素”,形成 “情緒差→傷肝→不良習慣→血壓高” 的惡性循環。
3. 睡眠差:肝血不足失安寢,長期失眠致血壓亂
“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時,心神得養、睡眠安穩;若肝血虧虛,“魂無所歸”,便會出現失眠多夢、入睡困難、白天精神不濟等問題。而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差,會打亂人體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導致交感神經持續興奮,進而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縮,最終引發血壓升高,形成 “肝血不足→失眠→血壓高” 的閉環。
4. 更年期:肝腎陰虛失調節,情緒紊亂火上澆油
女性進入更年期后,高血壓發病率會顯著上升,這與肝臟及相關臟腑功能變化密切相關。《黃帝內經》記載 “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絕”—— 此時女性肝腎陰虛,血壓調節功能減弱;同時內分泌系統紊亂會加重肝氣郁結,導致情緒抑郁、煩躁易怒,雙重作用下,血壓自然難以穩定。
二、傳統醫學視角:高血壓的 4 類病機,均繞不開 “肝”
從中醫理論來看,高血壓的病因病機雖復雜,但核心始終與 “肝” 相關,主要可分為以下 4 種類型,對應不同癥狀與調理方向:
1. 肝陽上亢型:肝郁化火,氣血逆亂
長期情緒壓抑、肝氣不疏,郁結日久便會化火,導致肝陽上亢、氣血向上逆亂,引發血壓升高。典型表現為:頭暈脹痛、面紅耳赤、脾氣暴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紅苔黃。調理核心為平肝潛陽、清肝瀉熱,需避免情緒激動,減少辛辣刺激飲食。
2. 痰濕壅盛型:肝犯脾胃,濕濁上擾
肝氣郁結日久,會 “橫犯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弱,痰濕內生、壅滯體內;此時肝陽會裹挾痰濕向上侵擾頭部清竅,引發血壓升高。典型表現為:體型肥胖、頭重如裹(像裹了濕布)、身體困重,舌淡暗、苔厚膩。調理核心為健脾化濕、平抑肝陽,需控制油膩飲食,加強脾胃運化。
3. 氣滯血瘀型:肝郁阻絡,血行不暢
肝氣郁結會阻礙氣血運行,長期下來形成 “瘀血”,瘀血阻滯血管脈絡,便會導致血壓升高。典型表現為:情緒低落、頭痛如錐刺(固定部位疼痛)、舌色暗或紫暗,舌下絡脈曲張,部分人還會伴隨胸痛、月經有血塊。調理核心為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需注重情緒疏導,適當增加活動以促進氣血運行。
4. 肝腎陰虛型:肝腎不足,陽失潛藏
若長期勞累、熬夜或年齡增長,會導致肝腎陰液虧虛;肝腎陰虛則無法 “潛藏” 肝陽,導致肝陽上亢,引發血壓升高。典型表現為:耳鳴、腰膝酸軟、體型偏瘦、夜間盜汗(睡時出汗、醒后汗止),舌淡暗。調理核心為滋補肝腎、平肝潛陽,需避免過度勞累,多吃滋養肝腎的食物。
三、養肝護肝防高血壓:3 個維度,順應肝的生理特性
養護肝臟、預防高血壓的核心原則,是順應肝臟 “喜條達、惡抑郁”“主疏泄、藏血” 的生理特性,從情緒、飲食、日常護理三方面入手:
1. 情緒舒暢:給肝臟 “松綁”,避免血壓波動
情緒是影響肝氣的關鍵 —— 長期負面情緒會 “捆住” 肝氣,導致疏泄失常。建議:主動遠離焦慮源,如減少過度關注負面新聞;
找到適合自己的解壓方式,如慢跑、聽舒緩音樂、繪畫、與朋友傾訴等,讓肝氣自然舒暢,從源頭減少血壓波動的誘因。
2. 飲食調攝:用 “藥食同源” 食材,幫肝臟 “減負”
可將具有養肝、疏肝、清肝功效的藥食同源食材,制成代茶飲或藥膳,按需調理(可根據自身癥狀對應選擇):
清肝茶:菊花、桑葉、決明子、山楂、夏枯草各適量,適合肝陽上亢型(頭暈、脾氣爆)人群,有助清熱平肝;
理中茶:陳皮、玫瑰花、佛手、薄荷各適量,適合氣滯型(情緒差、胸脅脹)人群,有助疏肝理氣;
養肝茶:桑葚、葛根、枸杞、紅棗各適量,適合肝腎陰虛型(耳鳴、腰酸)人群,有助滋補肝腎;
養血活血茶:山楂、紅花、玫瑰花、紅棗各適量,適合氣滯血瘀型(頭痛如刺、舌暗)人群,有助活血通絡;
健脾化濕粥:炒薏仁、炒山藥、茯苓、赤小豆、冬瓜各適量,煮成粥品,適合痰濕壅盛型(肥胖、頭重)人群,有助健脾祛濕。
3. 按揉降壓溝:刺激耳穴,輔助穩血壓
耳廓背面有一道 “Y” 形凹溝,中醫稱之為 “降壓溝”,刺激這一區域能通過經絡傳導,輔助調節血壓,緩解高血壓引起的頭暈、頭痛。操作方法簡單:
用食指和拇指指腹,沿著降壓溝自上而下輕輕按揉;
力度以耳朵輕微發紅、發熱為宜,每天早晚各 1 次,每次 3~5 分鐘,長期堅持有助輔助穩定血壓。
總之,肝臟與血壓的關聯貫穿生理、病理的多個層面。養護肝臟不是單一行為,而是順應其特性的生活方式調整 —— 情緒少郁結、飲食少負擔、起居有規律,才能讓肝臟功能正常運轉,為血壓穩定筑牢 “防護墻”。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