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9 從中醫的視角,科學看待猝死
在當今社會,猝死這一沉重話題正以驚人的頻率叩擊著社會神經,越來越多正值壯年的職場精英、年輕學子等在生活中突然倒下,讓人痛心疾首。從中醫的視角科學看待猝死,能為我們預防和應對這一問題提供獨特的思路和方法。
中醫對猝死的認識
在中醫古籍中,猝死被稱為“五絕暴脫”等。中醫學對猝死的認識歷史悠久,早在公元200年左右,我國外科學鼻祖華佗在《華佗神方》的急救奇病方中就有應用人工復蘇術的記載,這是迄今見到的有關復蘇術的最早記錄。中醫認為,猝死的原因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飲食不當,恣食肥甘厚味、經常飽餐過度、吸煙飲酒等,日久會損傷脾胃,使心失榮養,從而導致猝死;二是勞逸失度,氣血運行不暢,引發心痛病進而導致猝死;三是郁怒傷肝,肝郁氣滯,上犯心胸引發猝死;四是寒邪內侵,陽氣虛損,胸陽不足而導致猝死2。
當代社會猝死的現狀與中醫理論的契合
當代社會存在嚴重的健康認知誤區,很多人將體檢報告等同于健康通行證,卻不知心電圖正常不代表氣血充盈,血脂達標不等于經絡暢通。臨床數據顯示,35歲以下猝死案例中,72%無明確病史,這與中醫“未病先防”理論高度契合。在數字化辦公環境中,久坐、熬夜、速食、冷飲構成新型四重奏,疊加高強度腦力勞動帶來的持續壓力,導致當代青年普遍陷入氣血暗耗危機。長期熬夜會耗損腎精,情緒壓抑會阻滯肝氣,這些亞健康狀態不會立即顯現為病理指標,卻在悄然改變生命根基,就像過度澆灌致花木爛根一樣14。
中醫體質辨識在猝死預警中的價值
面對西醫檢測手段的局限性,中醫體質辨識展現出獨特的預警價值。研究顯示,痰濕體質者頸動脈斑塊發生率是平和體質者的2.3倍,氣郁體質人群更易因情緒應激誘發惡性心律失常。通過望聞問切,中醫能捕捉面色晦暗、舌下絡脈迂曲等細微征兆,為干預贏得黃金窗口期。西醫CT能看清血管形態,而中醫脈診可感知氣血流動,現代醫學的精準性與中醫的整體觀正在形成戰略互補,國家衛健委《健康中國行動2023》提出的中國特色疾病預防體系,正需要這種“1 + 1>2”的融合創新134。
中醫預防猝死的方法
藥食同源調攝
青少年長期飲食高糖高脂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可利用藥食同源的方法進行調攝。中藥里有很多藥物本身就是食物,如山藥、山楂、豆制品有益氣健脾、寬中益氣和脾胃的功效,蜂蜜、紅棗、小麥可補心安神。應盡量不吃高糖、高脂、高鹽類食物,如高糖飲料、油炸食品等,在營養較均衡的前提下,有選擇地多吃符合自身體質的食物,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2。
運動養生調攝
青少年沉迷游戲缺乏運動,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心脈痹阻。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運動養生,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平時適當運動能保持機體代謝正常,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健康延年益壽2。
針灸推拿
青少年起居失常易導致寒邪內侵、陽氣虛損、經絡不暢,針灸、推拿可通過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辨治循經選穴的治法來調理人體機能,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2。
情志調攝
中醫認為人有七情,怒、喜、思、悲、恐五種情緒與五臟密切相關,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青少年易情緒過激導致心神錯亂,需要關注其情緒變化,避免過于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穩,解除緊張情緒。家長和老師應避免給青少年過多精神壓力,注意疏導2。
構建全民防猝死“中國模式”
如今,越來越多中醫專家呼吁構建全民防猝死“中國模式”。建議企業建立中醫體質檔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員工的身體狀況,進行針對性的健康管理;學校開設氣血養生課程,讓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社區推廣八段錦等傳統養生術,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時,現代人應建立“中醫式健康觀”,晨起觀舌象、日常察氣色、定期調體質,將健康管理融入生活細節。
總之,從中醫角度科學看待猝死,能讓我們更全面地認識這一問題。我們應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結合現代醫學的精準性,構建雙重健康防線,共同為預防猝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努力。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