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 繪制藍圖,規劃引領中醫藥“基建”
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中醫特色重點醫院;支持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基層中醫館建設、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建設、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建設……
從基層鄉村到千萬人口的都市,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事業立足全局、謀劃發展,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醫藥人主動作為,將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個中醫藥領域建設重大工程落地實施,一項項中醫藥事業發展成就碩果累累,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的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時代畫卷。
全面布局謀定事業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行業充分發揮在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等領域的多元價值作用,在行業發展規劃的牽引下,先后印發了多個專項規劃。
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成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的唯一專項規劃,也是我國第一個關于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國家級規劃。同年,《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印發,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中藥材保護和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
緊隨其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相關部門先后就中醫藥人才發展、中醫藥科技創新、中醫藥信息化、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標準化、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等中醫藥發展中的關鍵領域印發專項規劃。
以規劃為抓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多部委橫向聯動,將中醫藥內容融入衛生健康、醫保、生物經濟、公共服務、文化、老齡化、農業等多個行業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中。《“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明確指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健康服務中的作用,《“十四五”衛生健康人才發展規劃》提出要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到要挖掘、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在規劃的推動下,中醫藥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以規劃謀劃發展,推動形成中醫藥醫療、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國際化等全方位發展的新格局。
專項規劃分頭落實,發展規劃全局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等系列發展規劃與專項規劃形成合力,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推進一系列重點工作,解決了許多中醫藥行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全面推動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
重點工程建設力度加大
規劃是引導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是行業發展的“指南針”。2012年以來,中醫藥行業相繼實施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搭乘政策東風,借助資金要素保障之槳,中醫藥領域重大工程不斷取得突破,中醫藥“基建”成果豐碩。
重點建設任務取得突破。各地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繼續推進中醫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中醫醫療領域“龍頭”效應逐步顯現。
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支持2100多個中醫醫院基本建設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累計投入約670億元。
一是縣級中醫醫院更加寬敞明亮,就醫環境更加舒適。2012年至今,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累計支持約1680個縣級中醫醫院建設項目、投入資金近420億元,推動建成基層中醫藥“龍頭”。
二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科技引領作用更強。“十三五”期間實施了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支持99個中醫醫院和11個中醫藥科研機構建設,投入資金近110億元。
三是國家級中醫藥重點工程建設步伐穩健。“十四五”以來,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中醫特色重點醫院等項目啟動建設,截至目前已支持約110個項目建設,投入資金約120億元。
投入力度持續加大。2022年,通過中央轉移支付安排35.63億元,重點支持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基層中醫館建設、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建設、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建設等;通過部門預算新增安排1.23億元,重點支持中醫藥數字便民和綜合統計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
著眼未來繪就振興藍圖
今年3月,《“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印發,這份首次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中醫藥發展規劃,擘畫了中醫藥事業“十四五”時期振興發展的壯美圖景。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七大發展目標、10個主要任務包含39個方面的具體措施、15項主要發展指標。內容涵蓋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提升、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中醫藥傳承保護與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中醫藥文化繁榮發展。細看這39項具體舉措和15項主要發展目標,規劃在聚焦民生之本的同時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中醫類醫療機構近7.73萬個,中醫類醫院5715個。中醫藥人員總數達到88.48萬人,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2人,每千人口中醫醫院床位數達0.85張,全國中醫總診療量超過12億人次,99%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開局之年,中醫藥事業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指導12所“輔導類”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類)完善建設方案,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類項目增至14個,輸出醫院增至20所,中央財政支持250個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將138所中醫醫院納入中醫特色重點醫院項目建設儲備庫。
十部門聯合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支持9500個基層中醫館建設。召開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評選表彰第四屆國醫大師30名和第二屆全國名中醫101名。
《國家中醫藥綜合統計制度》《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制度》獲批,“1+N”中醫藥綜合統計制度逐步推進。
未來,規劃還將持續發揮引領作用,將中醫藥事業推向新的高潮……
新的藍圖已經繪就,中醫藥人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中醫藥事業的全面振興發展凝聚力量。(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羅乃瑩)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