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05 7位新晉“國醫大師”的養生建議
“國醫大師”是我國中醫藥領域的最高榮譽,也是對醫師醫德、醫術及對中醫藥事業發展貢獻的充分肯定。自2009年始,該榮譽每5年授予一次,每屆評選30人。7月2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于表彰第四屆國醫大師的決定,授予張伯禮、陳彤云、丁櫻等30位同志“國醫大師”稱號。記者第一時間采訪到其中7位國醫大師(按年齡排序),分享他們豐富的養生經驗,共話中醫國粹的博大智慧。
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陳彤云(101歲):養腎護脾皮膚潤
我今年已經101歲,行醫七十余載,主治領域從以前的皮外科(瘡、癤、癰腫)為主,發展到如今以損美性皮膚病、濕疹皮炎、銀屑病等現代常見病及疑難病為主,這也是一個印證時代變遷的縮影。
經常有人問我這么大年紀為何沒有老年斑?老年斑的形成是皮膚新陳代謝的產物,我平時搽完護膚品后都會進行適當按摩,促使血液循環。防曬也很重要,而曬太陽也是必須,最好選擇在上午10點左右或下午4點左右紫外線稍弱的時段曬,避開面部。
大家都希望自己容顏亮麗,那首先要保護好腎氣,腎氣足,內在協調,皮膚就光潤,牙齒就不易脫落,頭發不易稀疏;其次是保護好脾胃,吃得好,消化吸收好,營養就能輸送到身體各部位,人就精神煥發。此外,還要做好以下四方面:
調節情志。保持心態平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養心”應具備有修養、寬以待人、不計較、換位思考、不嫉妒、同情弱者、待人厚道、不占便宜等品質,做到這些,心胸自然開闊。另外,積極面對生活、持續努力工作、注重容貌服裝修整,可以充實生活,讓自己有目標感,這也是長壽的關鍵。我還有一只小貓,每天回家都能看到它蹲著門口等我,我會給它理理毛、抓抓癢,也能讓我忘記煩擾,平和心情。
飲食少甜。我主張少進甜食,飲食有度。年輕女性不要盲目減肥,否則會導致長期營養攝入不足,皮膚猶如枯槁。另外,水果、蔬菜每天必須吃,要特別重視蛋白質攝入,每日吃雞蛋、喝牛奶,肉食以雞鴨魚為主。
堅持運動。肌肉筋骨健壯,氣血充盈,才會精神抖擻,面色紅潤。運動需要大腦支配來保持平衡,所以運動不僅鍛煉四肢,也鍛煉腦力。老人易摔倒,所以要鍛煉腿部力量,我就經常練習單腿站。
充足睡眠。睡眠對皮膚狀態的影響至關重要。“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人應順應自然四季寒暑變化,調和情志、平衡陰陽的“順時調神”,此為養生之原則。經常熬夜,皮膚會晦暗無光,皺紋會過早出現。一般睡眠保持在7小時就夠,午休在1小時以內。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陳民藩(87歲):“氣血辨證”防痔病
俗話說“十人九痔”。我認為,治痔病要重視“氣血辨證”。氣血是產生一切生理機能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具有推動、激發、滋養、濡潤臟腑等功能。肛腸疾病的病位在大腸,氣血的推動和濡養是肛腸正常運轉的內在條件。氣血充盈,小腸就可以精確將食物分為營養物質和殘渣,營養物質被吸收,殘渣被輸送到大腸;大腸可以順利將糟粕排放至肛門;肛門便可控制排泄,從而不產生肛周疾病。反之,“正氣不足”和“邪氣侵體”是導致痔病的主要因素。要預防痔病,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補正氣:注重身體的調護和鍛煉。適當運動可促進肛周血液循環,調和氣血,預防痔病。運動分兩方面,一是肛門“常撮撮”,每天一兩次提肛運動(每次30秒~1分鐘);二是常規鍛煉,每周3~7天、每天30分鐘以上中等及以上強度的運動,久坐久站者,1小時左右要改變一下體位,做些身體活動。
防邪氣:堅持良好習慣。首先是科學飲食。一方面需節制,三餐七分飽即可,過度飲食會導致氣血瘀滯腸道而產生疾??;另一方面,要少食辛辣刺激食物、不吸煙、不喝酒,辛辣之品肥甘厚味會導致脾胃生化不足、氣血兩虛,繼而引發便血、痔核脫出。建議多食蔬菜、水果類粗纖維食品,營養均衡搭配。其次是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具體包括:1.排便頻次在一天兩次到兩天一次都屬正常。2.排便時間每次應不超過10分鐘,不宜久坐久蹲。久蹲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淤滯于局部,結聚于肛門,產生痔瘡。3.盡量讓便條性狀如臘腸樣,有異狀意味著有疾病。4.保持肛門局部的清潔和干燥,睡前便后沖洗局部。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不要諱疾忌醫,有小問題應及時診治,小病拖成大病后會產生嚴重后果。
湖北省中醫院教授凃晉文(82歲):按摩五法延緩大腦衰老
我從醫執教近六十載,一心鉆研中醫熱病、急癥、心腦病證及疑難雜癥的診療及科研工作。在我看來,“生、長、壯、老、已”是生命的基本規律,奢望長生不老不現實,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衰老,提高生存質量是人類本能的追求和社會發展的標志。
步入老年后,人們大腦的腦神經細胞雖然會退行變性,但還存在著很大的可塑性和補償性。如果努力學習,強化訓練,大腦智能就可以保持穩定發展。延緩大腦衰老,我有一些需持之以恒的養生之道。
按摩保健。有幾種常用方法:1.梳發摩頂,有防止脫發及頭發早白、明目安神作用:十指微屈,以指代梳,從前額及耳前梳到枕后,每組梳36遍,每日1~2組,以晨起或睡前梳頭為佳。2.運目轉睛,可消除眼睛疲勞、改善神經癥狀:兩眼輕閉,雙目從左向右旋轉,速度要慢,每組旋轉18次,然后反方向旋轉18次。結束時應先緊閉一下雙眼,再驟然圓睜雙眼。3.搓鼻通竅,有醒神之效:兩手掌相對,將中指和無名指緊貼在鼻翼的兩旁,向上按摩到鼻根部,再返回鼻翼,反復數十次,直至鼻部有溫熱感,再用中指往返按揉人中溝9次。4.摩耳鳴鼓,可清腦醒神、預防聽力下降:用雙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雙耳至耳垂部36次,以耳部發熱為度;然后雙手掌按壓在兩側耳輪上,兩食指、中指輪流叩擊枕骨下部(風池穴位)36次;再用雙手掌用力按壓雙耳孔,隨后驟然放開,反復18次。5.摩掌浴面,有活血、美容、防皺的作用:雙手搓熱,伸開貼于面部后兩手放平,用四指分推至兩額角,再用兩掌心自上向下摩兩頰,最后以中指再次回到鼻翼處為1遍,共摩面20~30遍,以面部微微發熱為度。
智力訓練。提倡多讀書和閱讀報紙,還可進行如五子棋、象棋、腦筋急轉彎等智力游戲。
運動飲食保健。運動推薦太極拳、散步、跑步,以最大心率每分鐘不超過“180減本人年齡數”為最大運動量。呼吸也以不喘大氣為宜,可兩步一呼、兩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盡量使用腹式呼吸。飲食要三定、三高、三低——三定即定時、定量、定質;三高即高蛋白、高不飽和脂肪酸(如食用麻油、豆油、菜籽油)、高維生素(多食新鮮蔬果);三低即低脂肪(少食肥肉、豬油、牛油、奶油等)、低熱量、低鹽,還可服用健腦增智的粥品,如核桃粥、黑芝麻粥、枸杞子粥、牛骨髓粥。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南征(80歲):按“時”養生怡身心
我是一名朝鮮族學生,17歲考入長春中醫學院,面對汗牛充棟的中醫典籍,我因為語言問題,倍感壓力,但也只能更加努力。我的各位老師是我最大的伯樂,他們是教授《內經》的老師陳玉峰、骨科老師劉柏齡(第二屆國醫大師)、兒科老師王烈(第三屆國醫大師)、婦科老師楊宗孟等,還有將我收入門下的、被中醫界稱為“活字典”的首屆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
我繼承發展了任老的學術觀點,在消渴辯證方面,提出“滋陰清熱、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三法為一法來治療消渴;提出“消渴腎病”中醫新病名、“毒損腎絡”病機學說,采用“一則八法”綜合治療方法,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中成藥研制方面,我研制成功了院內制劑“芪精克艾膠囊”、國家級準字號新藥“消渴安膠囊”,還把長白山天然植物榛子雄花應用于臨床治療肝病、消渴腎病、消渴腎衰。
我始終關心著朝醫學的發展,提出“辨證辨象結合論治”理論,推動朝醫高等學歷教育、三甲朝醫院建設,培養朝醫人才百余人。如今我年至耄耋,雖身體偶有小恙,但也算硬朗,可為大家總結一些適宜的養生法:
吃:三頓飯要準時吃,建議早飯安排在6點半,要吃好;午飯宜在11點半,要吃飽;晚飯宜在5點半,要吃少。三餐葷素搭配。喝:最好的“飲料”是白開水。建議醒后喝一大口,睡前喝一大口,飯前、飯后各一小口,一日總量在1300毫升左右。拉:一日一次大便。撒:成人一日1500毫升尿量為正常,超2500毫升為多尿,少于400毫升為少尿;夜間起夜一次為正常。睡:晚飯4小時后入睡為最佳時間,睡眠7~8小時為最佳。動:散步是最好的運動。吃完早餐20分鐘后散步20分鐘,午餐30分鐘后散步30分鐘,晚飯30分鐘后散步40分鐘。情:情操、情感、情懷、情趣、情緒、情意、情真意切這七個方面要做好。就老年人來說,每天學習2小時、書畫2小時、彈唱2小時,以及人際交往2小時對身心是有益的。
海南省中醫院原院長、教授林天東(75歲):保精調經,養性調神
我出生于海南萬寧,父親是一名中醫,耳濡目染之下,自小便立志做一名救百姓于危困的中醫。在父親的指導下,我年少時便熟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嘗試診治疾患,后來又前往廣州、北京深造,師從國醫大師鄧鐵濤、陳可冀和王琦,打下了治療男婦科病、不孕不育癥的基礎。
現在,我依然堅持每周出診6天,常常出診至凌晨。在幾十年的臨床經驗中,我推崇張仲景經方學說,結合南北方人的體質提出“南方宜用麻桂,因溫散之性可療南方寒涼體質;北方宜用石膏知母,其清熱之性可去北方之內燥”等,由此開創了“瓊州經方流派”。臨床上,我主張“男方女用,女方男用”的診治思想,進一步論證和豐富了中醫“異病同治”理論。
近些年,不少年輕人被不孕不育問題困擾,我想分享一些我的保健理念。男子養生,以保精(腎精)為要,不僅養生,還可優生。保精之法,歷代多重節欲,同時要寧心神、慎手淫、和七情(心情平和)、適勞逸、療疾病、除不良嗜好、潔外腎等?!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唬骸胺ㄓ陉庩枺陀谛g數,起居有常,食飲有節,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别B生助孕方法,男子以保精為主,女子以調經為要,應養性調神,少私寡欲,愉悅精神,忌縱情;順應自然,調和起居;樂善好施,包容仁厚,調整陰陽氣血之平衡,對提高生育能力至關重要。
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74歲):心胸寬廣勝于吃藥
我從事中醫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有四十余年,雖年逾古稀,但精氣神還不錯,血壓、血糖、血脂也控制得較好。我認為保持健康與活力,開朗心胸、調節情緒比吃藥作用大。快樂會刺激身體分泌有益因子,使身體更加健康。不管多忙,我都堅持每天快走7000~8000步,有時還會打太極拳。我還喜歡打排球、下圍棋、游泳等,總之要動起來。詩言志,這也是我的放松方式之一,有感而發,能疏泄情緒。
《黃帝內經》說:“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飲食而慎起居,堅五臟而通經絡,避虛邪而安正氣”,這是中醫養生的法寶。我認為,中醫養生首重養神,即清靜養神、形與神俱。借用一句天津的俗話就是:“少心沒肺,胡吃悶睡,活到百歲”,即不要長期被不良情緒所困擾,心情要平和,該忘的就忘掉,對別人寬容一些;不要擇食,什么都吃但不要過量;保證睡眠,做到“心中無事眠自安”。輕松慢跑與快走是較適合中老年人的運動方式,但運動要適量、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尤其要注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現代人患心腦血管疾病的特別多,我的保健建議是: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忌煙限酒,調和情緒,適當運動;重視控制高危因素,如血壓、血脂、血糖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冠心病,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外周血管病變等;留意緊張、寒冷時容易出現的心腦血管疾病先兆癥狀,并及時就醫診治。在這里送大家一首我創作的《養生行》:“養生保健治未病,順應節氣天人承。理念先進要實踐,融入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無模式,油鹽酒茶有律行。早睡少餐七情和,貴在自覺健康成?!?/p>
山西省中醫院主任醫師王晞星(63歲):和法養生治雜癥
中醫遵循“以和為法”,認為人與天地相和乃生存之道,故應順天地四辰,以求形肉之康。臟腑、寒熱、氣血、營衛之和是“和”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四十多年的腫瘤及疑難雜癥的治療經驗,我對“和法養生”有一些體會。
調和肝脾情志暢?,F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常見焦慮、躁怒、失眠、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癥狀。情志不舒傷肝亦損脾,可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減用藥調和肝脾,平時還可用性味甘平之合歡花泡水,疏肝健脾。另外,練習八段錦、太極等,配合呼吸節律,可使肝脾之氣相和,則心緒自舒。
寒熱相和邪祛康。《素問》有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爆F代人喜食肥甘厚膩,且喜坐、喜臥、惡行,易形成陽虛、陰虛體質,出現過敏性疾病,如慢性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為寒熱相和,可用中藥調理、貼敷;提倡不吃生冷及辛辣刺激制品,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D;順時添換衣物,避風寒;規律作息,跑步鍛煉,提高免疫力。
氣血調和神氣清。氣與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的關系,但若失于調和,則精神、營養不運,如手術后者,癥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爪甲色淡。調和氣血可在歸脾湯的基礎上加減用藥,還可食療滋補,如服用羊肉紅棗枸杞湯、食用動物肝臟等;在腎功正常的情況下,適量補充蛋白粉;還可針刺及艾灸氣海、關元,助氣行運生養血;推拿督脈,疏通經絡,養血行氣,并保持心情舒暢,切勿熬夜,睡前泡個熱水澡、喝杯熱牛奶、聽輕音樂,有助睡眠。
調和營衛以養身。很多人為了追求美,常穿著單薄或斷食減肥,以致腠理不固,營衛不和,出現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癥;有的女性因先天體質虛弱或是后天失養,導致其產后外不御邪,內不抗邪,癥見怕風、產后低熱等。桂枝湯可做養生湯藥送服,滋陰和陽。導引、按摩等治療方法可疏通經絡,促進營衛血氣運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