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11 天熱莫貪涼 慎防骨關節病
最近天熱,不少市民選擇在床上鋪涼席,睡了一夜,第二天就開始腰腿疼痛,不得不看醫生。有頸腰椎病宿疾的患者紛紛表示,冬春天都沒事,沒想到夏天卻犯病。山東省名中醫、濟寧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王樂榮介紹說,由于夏季溫度高,人體皮膚暴露,表皮血管擴張,毛孔張大,天熱貪涼極易導致“風寒濕邪”侵入,引起人體頸、腰、肩周、膝關節等部位出現疼痛,引發“夏季關節痛”。尤其是原有骨關節病的人夏季貪涼更容易復發。王樂榮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勿貪涼是關鍵
王樂榮介紹,夏季不貪涼是預防各種關節痛的根本。夏天不宜直接睡涼席,如果睡涼席應在上面墊上床單,尤其本身有骨關節疾病的更要注意,可以選擇亞麻席或帆布席;夏天關節處也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淋雨,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原本有肩周炎及腰背痛的人,夏天不宜直接暴露,不直吹涼風,防受涼;室溫不宜過低,一般保持室溫26℃,使用空調或風扇一定要注意適度,平時應打開門窗,保持通風,但要避免“過堂風”,一定不能貪涼用涼水沖澡,或長時間使用電風扇、空調等消暑,會使毛孔、汗腺急劇收縮,容易造成風寒入侵體內,引發宿疾。
適當鍛煉不可少
夏季天熱,很多人疏于鍛煉,王樂榮建議大家可以利用早晚氣溫相對比較低的時候適當鍛煉,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以增加對關節的保護功能。比如選擇游泳、騎車、散步、做操、打太極、八段錦、五禽戲等,不要做長跑、打球、爬山等劇烈運動;經常伏案工作者注意工作期間要勤變換姿勢,避免久坐、久站,避免某個部位關節長期處于負重狀態;減少上下樓梯,少走上下坡路,避免反復下蹲,注意保護膝關節;控制體重,因肥胖者關節要承受身體的重壓,會加速關節間軟組織磨損,使關節過早退化。
飲食調養強骨骼
王樂榮介紹,由骨質疏松引起的骨關節疼痛多發生在胸椎和腰椎關節,不少人都認為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的事情,事實上,在35歲以后,人體骨量開始流失,盡早預防及發現問題后正確應對,可有效延緩骨量流失,抑制骨質疏松。正常人群通過日常膳食補充體內所需的鈣等微量元素,對于預防骨質疏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常見的食材中,海米、黑芝麻、牛奶、黃豆、豆腐等都是含鈣量高、蛋白質豐富的食品,可以適當多吃。可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卷心菜等,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于鈣的吸收。多食含組氨酸的食物,如稻米、小麥和黑麥,組氨酸有利于清除機體過剩的金屬。禁服含鐵的復合維生素,因為鐵與疼痛、腫脹和關節損傷有關。茄類蔬菜,如西紅柿、土豆、茄子、辣椒等及煙草中的生物堿能使關節炎癥狀加重,應少吃。忌食肥膩、高甜及海產品。
“冬病夏治”正當時
王樂榮稱,夏季是治療關節疾病的最好時機,中醫一直就有“冬病夏治”之說。夏季衣服比較薄,穿、脫都簡單,對于骨關節疾病的人治療更方便,再加上夏季人體表皮血管擴張,毛孔張大,血液循環加速,藥物透皮吸收性會成倍提高,極易透過表皮達深層病灶,實現深度治療,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別對老年患者,表皮組織及毛細血管老化,在夏季毛孔才處于完全張開狀態,所以夏季治療對老年患者尤為難得和重要。
三伏貼“骨病”患者陽氣尤顯不足,風、寒、濕邪最易侵犯人體,引發疾病,而“三伏”時節選用具有辛散溫通的天然中草藥制作成藥膏,貼敷于經絡上的特定穴位,通過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疏通經絡、驅散內伏寒邪,增加機體抗病能力,減輕“冬病”發生。骨病的三伏貼適用于頸、肩、腰、腿痛患者,關節痛、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艾灸夏季提倡艾灸防治疾病是根據中醫“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原理,通過艾火刺激人體特定部位,對骨關節病,尤其對關節炎患者有很好的效果。關節炎在冬季容易發病,夏季針對相關經絡、穴位施灸,使艾灸的熱量通過皮膚滲透到病灶之處,起到溫通經絡,祛除寒邪,補益陽氣的作用。比如膝關節炎艾灸足三里及血海穴;腰痛可艾灸命門、腎腧等穴位。艾灸因其操作簡單、方便,深受人們青睞。(王碧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