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09 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 為世界醫學作出應有貢獻
“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疾病的三級預防,新興的健康醫學、預防醫學、慢病管理等學科蓬勃發展,而這又與中醫學的‘治未病’理念相同,即‘未病先防,即病防變,瘥后防復’。因此,中醫‘治未病’優勢需盡快發力,為世界醫學作出應有貢獻。”結合抗疫經歷,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李光熙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新時代發展中醫藥,必須用共同的語言互相交流、互相補充,用現代科學解釋中醫,推動中西醫相結合,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新醫學道路。
中醫古方變抗疫新藥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在我國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疫出良藥。“‘三藥三方’就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界同仁通過臨床實踐篩選出的有效方劑。”李光熙稱。
李光熙解釋,突發傳染病多為新型病毒引起,現代醫學對于新型病毒藥物的研發往往需要較長時間,且需要嚴格的臨床試驗評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而我國的先賢名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結出的很多對抗瘟疫的良方,值得借鑒。
“中醫學強調早期快速服用中藥,讓疫毒邪氣從表而解,防止邪氣內陷。在此次新冠疫情救治中,‘三藥三方’在疫病早期使用,起到了迅速緩解臨床癥狀、遏制病情進展的效果。如今,現代醫學也認識到了預防病毒導致的肺損傷是治療關鍵,但目前只能使用激素或者俯臥位通氣等方法減少肺泡滲出來預防肺損傷,而此種治療尚需更多臨床數據來支持。”李光熙指出。
中西醫協同提升救治效果
“此次新冠病毒的病理機制急需中西互參,在古人的知識經驗里尋找答案。”曾參與武漢抗疫的李光熙對中西醫協同救治有著深刻體會。
“在武漢疫情救治過程中,經過深入總結,大家逐步形成了基本共識。早期治療以中醫藥介入為主,主要作用就是迅速截斷病情進展,爭取三到五天內讓患者的發熱、咳嗽癥狀迅速消失。經過這樣的處理,患者不易出現‘炎癥風暴’誘發的肺損傷。”李光熙講述。
李光熙認為,中醫藥治療突出“早”字當頭,把守好第一道關口——盡“早”給中藥、盡“早”退熱、盡“早”發現病情變化。
“如果患者病情不能在早期得到遏制,會在發病第七天左右進展到急性肺損傷階段,出現咳嗽喘憋、呼吸困難、呼吸衰竭。”李光熙說,如果到了這個階段,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對癥的呼吸支持,以西醫治療為主,同時配合中醫藥辨證治療。
李光熙介紹,這樣綜合下來,就形成了早期中醫為主、沖鋒在前,當患者形成肺損傷、出現呼吸衰竭時,以西醫呼吸支持治療為主,輔以中醫藥治療,降低死亡率的治療方案。
“當前,現代醫學治療新冠肺炎的一個重點就是保護那些容易發展成肺損傷的脆弱人群,這與中醫的‘正氣虛弱’概念是一致的。”李光熙解釋。
形成中國獨特的健康評估體系
李光熙介紹,幾千年中醫治未病的實踐,形成了多樣的養生理論,從個人健康狀態、飲食起居、生活方式、行為特點、季節氣候等方面都有詳細論述。而我國目前尚未對以上理論進行詳細梳理形成體系,并結合現代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等形成新的健康醫學理論。
“祖國醫學中囊括的食療、膏方、針灸、推拿、拔罐、穴位敷貼、五禽戲、八段錦、氣功、太極拳等豐富的養生實踐恰恰可以為現代健康醫學提供指導,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李光熙稱,因此,在強調中醫藥救治疾病的同時,更要強調中醫藥在康養中的重要價值。
李光熙同時指出,目前雖然很多醫院都建立了治未病中心,但服務人群少,內容相對單一。李光熙建議盡快建立以中醫治未病為核心的慢病管理中心,從患者剛需出發,真正解決好中國的慢病管理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同時向兩側延伸,解決社區人口健康問題和院后病人康養問題。從而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融合現代醫學,真正實現對慢病的管理和控制。
“如今,國外健康醫學正在與現代電子技術的飛躍發展緊密結合。我們也應挖掘中醫歷史文獻中的各種診斷技術,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形成中國獨特的健康評估體系,建立國際健康標準。”李光熙表示,中醫藥對人體健康功能狀態的獨特分析判斷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必將為我國健康醫學走向世界作出特殊貢獻。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