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1 激活中醫藥古方的當代價值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挖掘和傳承中醫寶庫中的精華精髓,加強典籍研究利用。”國家藥監局在實施意見中提出,“推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研制。明確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研制有關技術要求,促進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研制研發,推進古代經典名方向新藥轉化。”
中醫藥古籍既是中醫藥理論、中醫藥科學技術及中醫藥文化的載體,也是數千年醫療實踐經驗的結晶,更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根脈”和“源頭活水”,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科學研究價值與文化價值。
中醫藥古籍存量巨大,浩如煙海,堪稱寶貴的精神文化遺存。在歷史長河中,中醫藥古籍在治已病治未病、賡續弘揚中醫藥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年來,我們在保護利用中醫藥古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中醫藥古籍或沉睡冰封,或未能有效地加以研究和利用。國醫大師朱良春曾言“到現在,我們對《黃帝內經》所掌握的只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在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貢獻度日顯的當下,古為今用,盤活中醫藥古籍存量,藏用并舉,釋放時代創新增量,勢在必行,大有可為。
中醫藥的發展是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往復積淀,是一部承古開新史。東漢張仲景“勤求古訓”,博覽醫籍,提出“傷寒論六經”新見地。唐代孫思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立一代藥王之尊。清代醫學家陸以湉曰:“醫門珍笈,有志于學人,誦習古書,而又潛研諸家,棄駁取純,融合而貫通之,何患道之不明不行乎?”
中醫古籍文獻《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成為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屠呦呦從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獲得靈感研發青蒿素,為世界帶來福音。由中醫經典古方化裁的“三方”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獲批上市,實現了中醫藥科技原創的又一次重大成果轉化。
守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醫藥古籍文獻的調查、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呈現傳世不朽、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利國利民,是“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也是踐行新發展理念、增強創新能力的具體實踐。因此,建立政府主導、國家財政支持、醫文史哲等有關部門協同作戰、集成創新的一體化模式顯得尤為必要。
傳承好、利用好中醫藥古籍可從以下方面著眼著力。其一,做好中醫藥古籍的普查、收集和保護。要立法建章,摸清家底,應收盡收,科學保護。其二,開展中醫藥古籍的研究析理和科研攻關。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還原古典真義的基礎上煥發新義。學習借鑒古人的學術思想、知識體系,結合古人組方的地域、時序、氣候及其方藥的加減變易,分析古人探尋病因病機的方法和整體觀。其三,篩選一批中醫藥古方,深入發掘精華。在大地上開挖,先挖出來的是土,又挖出來的是水,再挖出來的是煤,深挖出來的是油,價值各異。同樣,中醫藥寶庫也須精耕細作。其四,強化立項攻關,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做好中醫藥古籍的實物轉化,推動經典名方的開發。一是編纂共享,持續發布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編撰中華醫藏,強化中醫藥古籍數字化建設,使故紙堆變成思想庫。讓研究成果進課堂,進實驗室,進臨床。二是將中醫藥古籍轉化成為閃耀著古人智慧和時代光彩的理法方藥,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
傳承中醫藥古方要充分進行科學論證與實踐,不泥古,不盲目照搬。古人云:“檢譜對弈弈必敗,拘方治病病必殆。”金代醫學家張元素提出古方不能治今病。創新是時代的主題,創新正當其時。中醫藥古籍必將在守正創新中異彩紛呈,惠濟天下,造福蒼生。(李金鋼)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