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01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要有中醫味兒
目前,國內中醫健康管理行業缺乏通用的、公認的、科學的統一規范,導致中醫健康管理市場亂象叢生、行業發展進程緩慢。在日前召開的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化辦公室主辦的《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團體標準新聞發布會上,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強調——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處于起步階段
健康管理是對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分析、評估、預測、預防和維護的全過程,其中包括三大步驟:健康狀態信息采集;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和預測;健康促進、行為干預、咨詢指導。健康管理的實質是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實現三級預防,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它的“未病先防”理念正好符合了我國醫療衛生政策戰略性前移的方向。《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以慢性病管理為重點,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指導健康體檢機構規范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業務。
健康管理在健康服務業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家政策對于中醫健康管理的應用與推廣也做了重點強調。產業發展,標準先行。在這樣快速發展的朝陽產業中,如何規范市場,使中醫健康管理事業保持健康、良性的發展勢頭,勢必首先要落實到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的建設上來。目前,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市場較為混亂。大部分注冊為“健康管理”的公司實際運營項目與健康管理的實際內容并不契合,多數在從事保健品銷售、健康體檢、美容養生等項目;即使引入了健康管理的服務項目,也只是對健康管理概念的簡單移植,缺乏規范的服務流程、有效的專業技術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因此,亟須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系列標準作為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石,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研究迫在眉睫。
不能簡單進行概念移植與模式復制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是健康管理概念引入到我國后,充分吸納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形成的,是健康管理與中醫學的交叉、結合更利于推廣與發展。因此,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的體系要突出中醫特色,并非是簡單的概念移植與模式復制,要充分發揮中醫學在健康管理領域的優勢。
首先,要突出中醫理論的優勢。中醫理論的優勢在于:(1)整體觀念。中醫學認為,人體內在的臟腑與體表形體官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同時人體與外界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也是密切相關的。這與現代醫學“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不謀而合。(2)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其治療方法是基于“證”的基礎上的。“證”是基于人體在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氣血陰陽盛衰的綜合概括,是個體化的診斷結論。因此,辨證論治的原則體現了中醫治療疾病的個體化、人性化的特點。而現代健康管理方案的制訂也是建立在個體健康狀態評估結果的基礎上的。(3)“治未病”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特點之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的論述,其核心體現了“未病養生、欲病救萌、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預防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是中醫學在目前健康服務業市場背景下充分展現其優勢與魅力的核心之一。因此,充分吸納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并融入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的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要結合中醫特色干預方法。中醫具有豐富的防病治病方法,如推拿、拔罐、針灸、藥浴、藥膳、刮痧等,其“簡、便、廉、驗”的特點更加符合我國的國情。干預手段相對較低的成本使中醫健康管理方案的整體價格定位更趨于平民化,能夠讓更多大眾群體接受;簡單、方便而有效的方法確保了中醫健康管理方案的可實施性和有效性;健康教育包含的簡便廉驗的自我保健方法更易于掌握,提高了大眾群體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最后,發揮中醫傳統文化優勢。中醫學發展數千年,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后漢書·丁鴻傳》曰:“若敕政則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防微杜漸”的思想最初由政權斗爭中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滲透到中醫學領域,體現了預防為主的原則。中醫十分重視早期診治疾病。《內經》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充分體現了中醫學防病養生的思想是中醫傳統文化的淬煉。
服務標準體系精準定位是王道
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確將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作為一項重要的標準化工作改革措施,由此確立了團體標準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屬于我國團體標準的范疇。中華中醫藥學會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12個全國團體標準試點工作單位之一,批準立項中醫健康管理標準服務體系的研究是一項推動健康服務業良性發展的開拓性工作。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驗的日漸豐富,舊的標準需要不斷修訂與更新。因此,標準是相對的概念,是隨著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修訂的。每一個標準的產生都是從無到有、從較低水平到較高水平的漸進過程,而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在市場的迫切需求下,首先要解決的是標準的出臺,提供給廣大從事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從業人員相關的統一標準。
不同于西醫對疾病危險因素的簡單評估,中醫對于健康狀態能夠進行客觀描述和動態分析,在整體上對個人健康狀態進行評估和干預,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各部分在內容上重點突出中醫特色與優勢,在要求上有不同層次的定位。健康信息采集內容主要是建立在中醫“望、聞、問、切”基礎上的;而健康危險因素評價主要考慮外傷六淫、內傷七情及不內外因等不良因素干擾;健康促進與干預則主要結合中醫藥特色療法,如湯藥、藥膳、傳統體育、五行音樂、推拿、拔罐等不同干預手段。
對于中醫健康管理來說,健康信息的采集內容及流程是需要統一的硬性要求,因此其定位于規范較為適宜;健康危險因素評價的內容及指標也需要做統一的規定,是普適于所有人群的,因此也應該定位于規范;健康促進、行為干預、咨詢指導的環節,其流程可以做硬性規定,屬于規范的范疇,但個性化的健康計劃內容則無法做統一的規定,因此這部分則適宜以指南的形式,只限定原則性與方向性的信息。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