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把睡覺當回事,其實睡不好,危害很大。長期睡不好,可使人脾氣暴躁、情緒低落、頭痛、體重增加、視物模糊、反應遲緩、學習與工作能力下降、健忘、腸胃出問題、做事總出錯、車禍風險高、易得病,甚至可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癌癥和死亡的風險。 “睡眠不是關機,而是機體在啟動另一種生理調節機制。”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賈福軍教授指出,比如像大腦,需要在深睡時排泄“垃圾”廢物,所以睡少了認知等大腦功能自然就差,其他系統也一樣。他支招怎么理解和應對睡眠問題。 良好睡眠 不一定要睡夠8小時 “每天睡夠8小時”幾乎成了共識,但其實沒有這么機械化的標準。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倡,小學生每天睡眠10小時;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成人平均每日的睡眠時間7~8小時。 但在賈福軍看來,不提倡每個人都套用這一睡眠時長,還要因人而異,更可行的是看一夜睡眠起床后是否精力恢復,精神爽利。有的成年人每晚睡5~6小時就感覺良好,有人則睡10小時才身體酣暢。 一些精英人群說自己睡3~4小時就夠了,更可能是他們習慣了,睡眠質量高,平均睡眠深度夠,睡眠時長需求就短。 優質睡眠,首先是自己睡得滿意,入睡快,即上床30分鐘內入睡;不易驚醒,偶爾醒了20分鐘能重新入睡;睡夢不清晰,醒來容易忘;最關鍵是第二天不疲勞、不打瞌睡,工作或學習質量高。 要不要睡午覺? 用作補覺會得不償失 很多人習慣吃完午飯睡一覺,解決“飯氣攻心”和下午精力不足問題。在賈福軍看來,如果有失眠問題的,午睡還是能不睡就不睡。 人的生理機制就是日落而息,晚上睡覺,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總是玩樂或加班到后半夜才睡,是違反生理節奏的。 凌晨1時才睡,睡到9時起床,看似睡夠8小時,但深睡少,淺睡多,夢也多,睡眠質量不好。這種睡眠延遲,往往需要午覺補眠。但一睡午覺,晚上又遲睡,形成惡性循環,長期下來就扭曲了生理節律。所以對于午覺,如果晚上沒睡好,或者是失眠患者,是不主張午睡的,這樣才能保全晚上的睡眠驅動力,回歸正常節律。 如果無失眠,只是偶爾前一晚睡少了或者夜班,要面對下午緊張的學習、高強度工作,睡午覺沒問題,但也不主張超過30分鐘。這是因為深睡周期是90分鐘,如果睡久了,從深睡里喚醒,人處于神經抑制狀態,會更加的筋疲力盡。 賈福軍特別不主張學生晚睡+午睡的模式。之所以強調晚上11時前睡覺,是因為晚上11時至凌晨1時,是生長素分泌的高峰,“一般個子高的孩子都是睡得早的”,為了寫作業每晚熬過11時,再以午睡來補覺,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白天瞌睡能不睡就不睡 白天里,失眠患者、老人是最容易打瞌睡的人群,專家將之稱為“片段睡眠”,要不得。 很多老人覺得“人老覺少”很正常,事實上不少醫生也覺得老人每天睡5~6小時就可以了。在賈福軍看來,健康老人也是需要8小時睡眠的,覺少是衰老的表現。因為一晚只睡5~6小時,很多老人像失眠患者一樣,白天一來瞌睡就去睡,一瞌睡就是20分鐘甚至2小時,結果就是持續打破睡眠生理節律——晚上睡覺總是覺醒,或者很早就醒了再也睡不著。 因此,賈福軍建議,失眠者、老人,要舍得壓縮睡眠時間,提高睡眠效率,回歸正常生理節律,連續睡4小時也比斷斷續續睡6小時好。如果睡眠調節能力下降了,建議可白天多運動,瞌睡來了,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撐過去,能不睡就不睡;年輕人可喝咖啡提神,但要以不影響夜間睡眠為好。 相關鏈接 “變傻”竟是失眠惹的禍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何雪華通訊員朱健、王舒慧)如今,失眠的人正逐漸變成新的“慢病群體”,本該睡覺卻睜著眼睛看天亮。日前,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理精神科“世界睡眠日”義診活動上,一個特殊的病例引人關注。 哥哥人變傻竟是失眠惹的禍 省二醫心理精神科護士小琳(化名)的哥哥也是眾多失眠人群中的一員。10天前,小琳哥哥終于難熬失眠痛苦找到她。“哥哥原先樂觀開朗充滿生氣,但現在的他卻愁容滿面、目光呆滯、反應遲鈍,像個傻子一樣”。 經過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主任醫師范長河詢問,原來,小琳哥哥一年前發生過應激事件。此后,他就慢慢開始出現失眠。小琳哥哥告訴范長河:“入睡前總會想起那些事,然后慢慢開始‘翻舊賬’,思考一些其他瑣事或煩心事,一閉眼,腦子里就像放電影一樣。” 晚上失眠讓小琳哥哥白天精神狀態差、疲倦、乏力,時間長了,不僅失眠加重,還出現了心慌、胸悶、心跳加快,手腳發麻、發涼等一系列癥狀。“也因為失眠,自己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容易忘事,有好幾次工作上出錯,被領導批評。”聽完患者自述,范長河診斷其為“失眠障礙”,小琳哥哥在心理精神科住下來接受治療。經過物理、藥物、心理等綜合治療后,情況逐漸好轉出院。 全國3億人在失眠年輕人成“重災區” 近幾年,睡眠問題越發嚴重,此前微博熱議,全國3億人有睡眠障礙,而年輕人占比近80%,成為“失眠大軍”中的主力。如今,失眠問題可以說是現代人的“流行病”。 在范長河看來,輕度失眠是現代人在所難免的,若有輕微、短時間的失眠,不必過分擔心,應該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緒起伏太大,特別是不要養成熬夜的習慣,避免破壞生物鐘。若是一周內出現三次以上失眠并且持續三個月以上,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查找病因、明確診斷、綜合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你知道嗎?在每5位睡覺時打鼾的人中就有1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如得不到重視,可導致高血壓、糖尿病、情緒改變等全身損害,甚者引起猝死等更大的風險。 同樣是打呼嚕,哪些人更容易患睡眠呼吸暫停?出現什么樣的情況要及時就診?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已經被這個睡眠“殺手”盯上了?別急,下面就有請睡眠相關學科的專家跟大家聊一聊小呼嚕帶來的大隱患。 這樣的呼嚕聲 真不是睡得香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一種睡眠時呼吸反復停頓為特征的睡眠障礙,在早期常常被忽視。它不僅僅是打鼾那么簡單,可以影響睡眠、降低血氧飽和度,進一步導致高血壓、冠心病、腦梗、腦出血、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以及焦慮、抑郁、癡呆等神經精神癥狀,甚至在深夜睡眠過程中發生猝死。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患者,其呼吸道就好像一個哨子,氣流在通過狹窄的部分形成渦流,就會發出響聲,這就是打呼嚕的原因。如果打呼嚕突然停止,有可能患者的氣道被完全堵塞了,這種情況非常危險。世界睡眠學會秘書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韓芳教授提醒:這類患者很多因沒有及時就診,在睡眠過程中特別是后半夜極易發生猝死。 怎樣判斷是否出現了呼吸暫停?韓芳介紹,一般因睡姿或飲酒所導致的打呼嚕,往往鼾聲是比較輕且均勻的。而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的鼾聲則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鼾聲高,“高到隔壁房間都能聽得見”;第二,鼾聲高低不均,呼吸暫停患者打的呼嚕,會在期間突然“沒聲了”,過了幾十秒之后出現帶勾的鼾聲;第三,病人家屬經常這樣描述“憋得滿頭大汗、還蹬胳膊蹬腿”,但翻個身,馬上又鼾聲如雷。 不僅如此,如果睡眠期間總有口干舌燥、床頭需要備水的情況,是打呼嚕張口呼吸造成的,也要提防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30到50歲之間 呼吸暫停青壯年居多 據統計,我國有近1/4的成年人存在睡眠呼吸暫停,其中4%-5%程度比較嚴重、需要接受治療,但這部分患者的就診率和治療率并不高。 韓芳介紹,大眾普遍認為打呼嚕不是病,沒有把它與疾病聯系起來。很多患者往往是以糖尿病、高血壓、牙齒不齊等癥狀去就醫,并不知道這些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并發癥。 韓芳提醒公眾,睡眠呼吸暫停這個“夜間殺手”作為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比沒有該病癥的人群猝死率高出3倍。但很多人并不重視,尤其危害的是年富力強養家糊口的青壯年。臨床調查發現,65歲以上這類病人反而少了,最嚴重的多在30-50歲之間。 睡眠中的呼吸暫停大多發生在飲酒、長期過勞、肥胖等人群。韓芳認為,這個病多見于40歲左右的中青年人,與該年齡段通常上有老下有小,經常喝酒應酬、出差,起得早睡得晚有關。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多人開車多于走路,運動量不足,加之工作壓力較大導致肥胖。 準媽媽打鼾 會讓寶寶“憋屈”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臨床診療中,孕婦睡眠障礙的比例并不低,至少能達到10%左右,最常見的癥狀就是打呼嚕。有的懷孕前就有,有的懷孕后出現,且隨著孕周的增加,呼嚕越來越頻繁。 處于缺氧狀態下的準媽媽,會影響肚子里寶寶的發育,出現低體重兒、重度窒息等高危產兒的概率都會增加。經研究,有睡眠呼吸暫停的準媽媽,通常在懷孕第3個周期(孕21周至20周期間),50%會出現高血壓、先兆子癇,經睡眠監測時可以發現有明顯的低氧血癥。此時做胎心監測,胎兒會隨著媽媽呼吸暫停出現心率下降等危急情況。 韓芳提醒,當孕婦出現白天嗜睡,晚上打鼾、憋氣、夜尿多,晨起口干舌燥等情況時,就要小心睡眠呼吸暫停。具有睡眠呼吸暫停高危的孕婦,在孕早期就應該進行篩查,一旦達到需要醫療干預條件,要進行整個孕周期的全程管理。對大多數孕婦孕期可以租用呼吸機,由醫生輔助管理,在生產后就可以停用。 經常打呼嚕 孩子會變丑 此外,需要給家長們提個醒。孩子打鼾,也要引起足夠重視。因為健康的兒童很少打呼嚕,出現打鼾就是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可能就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正在生理發育期的兒童如果長期打鼾,很有可能發生面部輪廓的改變。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高雪梅教授介紹,孩子由于長期張口呼吸,不太用鼻子呼吸,因鼻腔長時間得不到氣流的刺激,造成鼻腔的發育不全,致使鼻腔、口腔之間的上腭高拱、前突,繼而出現兩眼間距增寬、鼻梁塌平、口唇增厚、牙列不齊、上切牙突出、缺乏表情等面部發育變形變丑的“腺樣體面容”。 所以,家長應及早帶孩子就醫。孩子打鼾早期無需手術,通過佩戴無創的呼吸機和口腔矯正器治療。 出現這種情況 記得去醫院做篩查 出現什么情況,就需要去醫院診治?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郭兮恒介紹,如果病人出現了明顯的呼吸暫停,造成明顯的缺氧表現,繼而身體產生各種各樣的損害,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紊亂、情緒的改變、精神上的障礙等,就說明這個病人是需要干預的,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先進行篩查,確診后規范治療。 過去,當病人有睡眠打鼾或呼吸暫停的情況時,醫生需要通過夜間的睡眠呼吸監測對患者進行篩查。傳統的多導睡眠呼吸監測儀器由于線路多、操作復雜,需要監測一整晚,因耗時長,不少患者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安排檢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董霄松介紹,近些年,小巧便攜、可穿戴的“血氧飽和度呼吸睡眠監測儀”已經在睡眠中心、鼾癥篩查中心、體檢中心大顯身手。它被用于統計氧減事件、氧減指數,來初步篩查,以便及時發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比如,指環式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儀,就像一枚戒指戴在患者手指上,可以輕松獲取“血氧飽和度”信息,大大提高了篩查便捷度。 文/鐘艷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