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高血壓歸為“眩暈”“頭痛”范疇,認為其核心病機為肝陽上亢、痰濕內阻、氣血不足等。治療需結合舌脈象與癥狀特點,精準選擇方劑與藥物。
肝陽上亢型:表現為頭暈目赤、煩躁易怒,常用天麻鉤藤顆粒,含天麻、鉤藤、石決明等成分,可平肝潛陽、清熱熄風。若伴失眠多夢,可加用酸棗仁、夜交藤。
痰濕內阻型:以胸悶痰多、頭重如裹為特征,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含半夏、白術、茯苓等,可化痰祛濕、健脾和胃。痰熱明顯者,可配伍牛黃降壓丸,含人工牛黃、珍珠層粉,具有清熱化痰之效。
氣血不足型:常見面色蒼白、乏力心悸,歸脾丸為首選,含黃芪、黨參、當歸等,可補益氣血、安神定志。若伴腰膝酸軟,可加用杜仲、枸杞子。
肝腎陰虛型:表現為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杞菊地黃丸為經典方劑,含枸杞、菊花、熟地黃等,可滋補肝腎、養陰明目。
用藥原則:中藥需由中醫師根據體質與證型開具處方,避免自行用藥。療程通常為1-3個月,期間需定期監測血壓與肝腎功能。
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與血管張力,對早期高血壓效果顯著。
常用穴位:
操作規范:由專業醫師操作,每周治療2-3次,每次留針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實證用瀉法(如快速捻轉),虛證用補法(如緩慢捻轉)。耳穴壓豆可輔助治療,選取降壓溝、神門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日按壓數次。
注意事項:孕婦、出血體質者慎用針灸;急性血壓升高時禁止自行針灸。
推拿通過手法刺激經絡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高血壓癥狀。
常用手法:
操作要點:每日早晚各進行10-15分鐘按摩,力度適中,避免暴力操作。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慎用頸部旋轉手法。
中醫強調“藥食同源”,通過飲食調節可輔助降壓。
推薦食材:
飲食原則:
傳統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通過調息導引與肢體運動,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穩定血壓。
推薦運動:
運動禁忌:
中醫調理高血壓需建立長期健康管理計劃,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情志調節尤為重要,可通過冥想、音樂療法疏解壓力。治療期間應定期監測血壓,記錄變化曲線。若血壓持續超過160/100mmHg或出現視物模糊、劇烈頭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不可單純依賴中醫手段。
中醫調理高血壓強調整體觀與個體化,通過五大方法的綜合應用,可有效控制血壓、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然而,高血壓為終身性疾病,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長期管理,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能取得更佳效果。
]]>